田兵兵
【關鍵詞】股骨上段骨折;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34-01
股骨上段骨折主要指轉子下區骨折,該部位骨折常常合并粗隆間與股骨頸骨折。大部分老年人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平衡能力差,反應遲鈍,很容易出現滑倒情況,且老年人骨質疏松、骨質脆弱,容易引起股骨上段骨折。股骨上段骨折通常采取手術方式治療。但骨折引起疼痛,降低手術耐受性。因此,合理的麻醉效果對患者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分析探討股骨上段骨折采取腰叢一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研究活動從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接診的股骨上段骨折患者中選72例。根據患者手術時間先后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例數都為3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9比17,患者年齡最小為40歲,年齡最大80歲,平均年齡為(60.3±10.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患者年齡范圍為41-80歲,平均年齡為(59.6±9.1)歲。分析對比兩組患者各項常規性資料,并無實質性差異,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入院后,根據患者臨床表現,明確病情后采取手術治療。術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預防不良心理影響手術。患者進入手術時候進行面罩吸氧,注意觀察其生命體征,建立靜脈通道,注射200ml乳酸鈉林。對照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即選擇L2-3或L3-4間隙穿刺,成功穿刺后置人腰麻針,回抽無腦脊液,隨后便可注入11.25mg濃度為0.75%的羅哌卡因和1.5ml的0.9%的氯化鈉溶液,緩慢退出腰麻針,在腰麻外導管置人3.0cm的針頭,做好阻滯平面。觀察組患者實行腰叢一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在患者兩髂棘連線、脊柱交接的地方在手術側5cm的部位實行穿刺點。調整神經刺激儀電流、脈寬以及頻率后,在皮下組織穿刺,逐漸接近腰叢。觀察患者刺激反應,降低刺激性電流,回抽無血時可注入1%利多卡因5ml,觀察1min,在患者無反應后可加入0.375%羅哌卡因與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
1.3觀察指標
利用視覺模擬評定量表(VAS)評估患者術前、術后1d、術后3d疼痛程度;對比兩組患者感覺神經阻滯持續時間與運動神經阻滯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統計學軟件處理SPSS.20.0,兩組患者的計數資料通過x2評分檢驗后,采用百分比來表示;經t原理檢驗后,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采用標準方差(X±S)表示,在兩組數據比較P<0.05,的前提下,說明兩組患者組間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無區別,術后1d與術后3d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更明顯,對照組患者術前1dVAS評分(0.8±0.4)分、術后1dVAS評分(2.7±1.2)分、術后3d(2.4±1.2)分,觀察組患者術前1dVAS評分(0.6±01)分、術后1dVAS評分(1.4±0.6)分、術后3dVAS(1.2±0.4)分,數據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兩組患者感覺神經阻滯持續時間與運動神經阻滯時間,觀察組患者時間指標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比較P<0.05,符合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股骨上段骨折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會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由于股骨干結構組織相對復雜,同時也是最長管狀骨。臨床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方式。手術治療時,合適的麻醉方案能夠減輕患者疼痛,有助于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還能夠確保手術順利完成。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手術麻醉時通常會采取腰叢神經阻滯、椎管內麻醉。從臨床實踐了解到,椎管內麻醉期間可能會降低血小板或誘發脊柱畸形,影響患者預后。腰硬聯合麻醉會降低患者回心血量,降低外周阻力。在現代化醫療水平持續性進展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聯合麻醉被廣泛應用,麻醉效果良好,起效時間快,可改變患者穿刺部位,進針深度,對患者呼吸系統產生影響相對較小,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在此次研究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對照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觀察組患者實行腰叢一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術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無區別,術后1d與術后3d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更明顯,數據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兩組患者感覺神經阻滯持續時間與運動神經阻滯時間,觀察組患者時間指標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比較P<0.05,符合統計學意義??梢?,腰叢一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在股骨上段骨折中應用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股骨上段骨折患者采取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麻醉效果能夠縮短運動和感覺神經阻滯時間,還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