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榮
【關鍵詞】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后踝骨骨折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61-01
踝關節解剖結構復雜,骨折部位往往很深,治療時需精準固定及部位骨折端,難度大,合適的手術方法十分必要。本院就選取后踝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效果,研究報告如下:
1.1基線資料
選取40例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后踝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為對照組、研究組,每組20例患者。其中研究組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4.56±6.13)歲;對照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3.24±6.07)歲。本研究已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基線資料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患者給予硬膜外麻醉后取俯臥位,根據骨折情況選擇手術切口,踝關節后內側、后外側或者多種方式聯合,切口大小6~8厘米,剝離骨膜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進行骨折復位,后以空心螺釘固定,縫合包扎完成手術。
研究組: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颊呓o予硬膜外麻醉后取俯臥位,首先在C型臂透視下取1.1mm導針經皮刺入遠端骨塊進行撬撥復位(外翻型患者患足內翻,內翻型患者患足外翻),滿意后維持體位,將導針穿至對側皮質下,將導針處皮膚切開0.5-1.0cm,分離組織至后踝骨膜,擰入一枚4.5mm空心加壓螺釘,固定收緊加壓,縫合包扎完成手術。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以及恢復情況。包括手術出血量、術后骨痂形成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以及術后踝關節功能情況。其中踝關節功能采用Kofoed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分值100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26.0軟件處理樣本數據,計量資料(x±s)行t檢驗;計數資料[n(%)]行x2檢驗,P<0.05表示具統計學差異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骨痂形成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平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后踝骨骨折多因扭傷所致,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是其治療方式之一,本研究中應用后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骨痂形成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平分高于對照組,P<0.05。張魁偉等人研究表示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少,手術效果好,而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對比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是一種新型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操作簡便的優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創口裂開、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手術方法操作簡單,對患者的骨膜肌肉剝離量小,能夠減少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損傷,并且其內固定操作在骨折愈合后取出方便,患者所受痛苦少,術后可以更早的進行相關功能康復鍛煉,促進患者骨折盡快愈合,盡早康復。
綜上可得:后踝骨骨折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患者出血量少,恢復快,關節功能好,推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