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
【關鍵詞】鉸鏈式;外固定架;創傷后肘關節僵硬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73-01
肘關節僵硬可分為創傷性與非創傷性,患者發生各類肘關節創傷術后,需要長期固定,且可引起患者關節囊攣縮、關節弧破壞、異位骨化,最終導致肘關節屈伸功能障礙。以往臨床上主要采取肘關節僵硬松解術治療,但術后受切口疼痛、肌力不足等影響,無法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能造成術后再次僵硬。研究發現,對患者聯合單臂鉸鏈式外固定架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因此,本文將對患者結合手術松解+單臂鉸鏈式外固定架治療,并分析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102例創傷后肘關節僵硬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51例,男性32例,男性19例,年齡23-59歲,平均(46.45±6.65)歲。對照組51例,男性34例,男性17例,年齡22~58歲,平均(45.55±6.43)歲。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手術松解+單臂鉸鏈式外固定架治療,常規麻醉、消毒后,根據術前檢查結果,確定手術入路。對于內側入路患者,應游離保護尺神經,注意保護重要韌帶結構,徹底松解,切除增生骨質、攣縮關節囊、異位骨化組織。最大限度的恢復肘關節活動度,若內固定已取出,則修復部分游離的側副韌帶,必要時對伸屈肌腱止點、內外側副韌帶可使用縫合鉚釘修復。徹底松解肘關節,確定其被動屈伸活動良好后,使用單臂鉸鏈式外固定架,在x線機透視下安裝,在肘關節肱骨小頭中間垂直置入克氏針,在肱骨外側三角肌止點下方置入螺釘,同時固定尺骨近端1/3位置及中部位置,使用T型支架,將尺骨近端1/3與肱骨螺釘連接,使用T型支架、延長器對肘關節進行持續牽引。使用x線機透視,觀察肱尺關節間隙,增加10~15mm為宜,維持10~15min后放松,每5min一次。術后第2d,進行功能訓練。術后6~8周,拆除外固定架。對照組患者采取手術松解治療方法與觀察組一致,術后進行被動屈伸活動,隨后根據其肘關節穩定性、韌帶修復效果,開展功能鍛煉。
1.3評價標準
使用肘關節功能評定量表(Mayo)評價患者的肘關節功能,共4個維度,總分100分,分值與肘關節功能呈正相關。對比兩組患者的肘關節活動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使用(X2±s)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Mayo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肘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創傷后肘關節僵硬發生率較高,約為1.6%~5.3%,多見于肘關節損傷后及手術后,主要表現為屈伸障礙、旋轉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分析其發生機制,主要為關節內滲出引起明顯疼痛,患者為緩解疼痛,肘關節常處于被動屈曲位,導致關節囊增生,嚴重可出現攣縮、異位骨化,影響肘關節屈伸。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松解治療,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受疼痛、關節穩定性、肌力等影響,不利于開展早期功能訓練,甚至可能加劇關節囊攣縮、異位骨化,影響其遠期療效。因此,為實現早期功能鍛煉,研究發現,在松解術后,使用單臂鉸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可提高關節穩定性,固定效果良好,有利于早期功能訓練。
肘關節解剖結構較為復雜,為鉸鏈式關節,主要負責屈伸運動。使用鉸鏈式外固定后,可充分利用機械牽拉作用,一方面達到徹底松解作用,預防異位骨化,同時可增強關節穩定性。與傳統石膏固定相比,鉸鏈式外固定不僅操作簡單、方便,且有利于觀察局部軟組織情況,優勢明顯。此外,應用外固定支架后,還能夠延長關節腔間距,減少損傷關節面、骨贅對活動的干擾,可擴大肘關節活動度。以往有報道顯示,對患者應用單臂鉸鏈式外固定架后,患者肘關節功能優良率達到91.7%,而單純手術松解僅為76.7%。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Mayo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肘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鉸鏈式外固定的應用優勢。
綜上所述,應用單臂鉸鏈式外固定架輔助手術松解治療,可改善肘關節功能,增加肘關節活動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