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
【關鍵詞】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感染性發熱;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16-01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間到我院就診的60例感染性發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60例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60例患兒入院時經我院檢測均為呼吸系統感染,其體溫均高于38.4℃。其中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10歲,平均(5.21±2.14)歲,病程6h~3d,平均(1.56±0.82)d。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11歲,平均(5.33±2.25)歲,病程5h~3d,平均(1.62±0.77)d。經病程、年齡等資料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無較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60例患兒均接受常規血、尿、大便、X線、呼吸道病原抗體以及C-反應蛋白等檢測,并由檢測結果來確定其患病原因。入院后醫護人員要保證患兒的住院環境健康,控制室溫在24℃左右,調整房間濕度在45%左右,并確保房間內的空氣流通和安靜的休息環境,給予適當的能量和液體,保證患兒水電解質處于平衡。指導對照組患兒口服對乙酰氨基酚,給藥方法為10mg/kg,餐后服藥,給藥間隔時間不得低于4h,3次/d。指導實驗組患兒口服布洛芬混懸液,給藥方法為8mg/kg,餐后服藥,給藥間隔時間不得低于4h,3次/d。所有患兒在治療期間均接受化痰止咳以及抗生素等藥物進行配合治療。
1.3觀察指標
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退熱效果;退熱效果根據患兒治療后的體溫變化情況來判定,分別記錄治療后0.5h、1h、2h、4h以及8h時的體溫。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60例患兒的退熱效果等指標均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且均采用(x±s)表示,并給予t檢驗,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0.5h內退熱效果無較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1h后,實驗組的退熱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在統計學上差異有意義(P均<0.05)。

感染性發熱是小兒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該病若長時間得不到控制,將會對小兒機體造成嚴重損害,特別是嬰幼兒群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由于發育尚未成熟,一旦損傷嚴重將不可逆轉,影響小兒的健康成長。而臨床中一般給予患兒非固醇類抗炎藥物進行治療,但選用何種藥物既能達到退熱效果良好,又對患兒機體無較大損傷,這一直是醫學上較為關心的重點。
有研究指出,布洛芬以及對乙酰氨基酚均為非甾體抗炎藥,兩種藥物在治療感染性發熱患兒中均擁有解熱、鎮痛等效果。在司曉靜等人的研究中,布洛芬在退熱效果中,其藥物最大作用時間及藥效持續時間均明顯高于對乙酰氨基酚。而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患兒在治療1h后,實驗組的退熱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在統計學上差異有意義(P均<0.05)。該結果與杜國平等人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與接受對乙酰氨基酚的治療方案相比,對感染性發熱患兒應用布洛芬進行治療,其退熱效果更加明顯,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