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中醫藥防治;診治特色;綜述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66-01
在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增加,且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已經成為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西醫治療此病主要以藥物、手術為主,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卻無法提前預防,在防治方面存在局限性。祖國傳統醫學可以從疾病進行多方面剖析,充分認識疾病,發揮辨證優勢,體現其防治優勢。本文主要分析中醫藥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點與優勢,為疾病診治工作提供參考意義。
心血管疾病類型很多,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壓、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等,祖國醫學認為,此病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如風、寒、燥、火入侵,先天稟賦不足、情志失調導致氣血不和、勞逸過度等,均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其中,情志刺激既是病情加重的原因,也是治療的關鍵因素。中醫認為,心血管疾病屬于郁證?、心悸(備注:這個說法恰當嗎???,有參考文獻嗎)范疇,涉及多臟器功能,患者會出現失眠、心悸等癥狀。在發病初期,血管被瘀血堵塞,血流狀態會出現變化,長時間下來,會影響身體其他臟器功能。中醫依據患者癥狀,將此病分為不同分型,對其進行辨證治療,有利于增強療效。
傳統中醫注重整體觀念,強調整體觀,并將此原則作為治療的指導思想,對心血管疾病充分了解后,觀察患者心臟情況,確定病情,并采用多靶點、多層析的策略,辨證治療,對癥下藥。患者長期服用西藥,對疾病的控制情況不佳,容易出現并發癥等,不利于后期治療。中醫理論認為,要充分結合辨病與辨證,保證用藥的靈活與合理性,以此提高臨床效果,控制患者病死率。中醫通過對心血管疾病的分類,將其細分為痰濕阻滯、肝郁氣滯、濕熱內蘊等證型及其他虛證,經過辨證治療,可以提高治療有效率,達到臨床理想效果。因此,在整體觀念的引導下,實行中醫辨證治療,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突出貢獻。另外,中醫發展史較長,其臨床經驗豐富,藥方均經過臨床驗證,很少出現不良反應,不會給其肝腎功能帶來傷害,安全性較高,也可用在預防疾病中,體現了治未病的優勢。
心血管的潛伏期比較長,患者生病后,治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且還會損耗大量社會成本,無法明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結合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進行防治,要求其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方式等,能夠不使用藥物即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減低疾病發生率。
相關性文獻報道,中醫治療此病多以方劑為主,其含有很多中藥成分,諸多藥物相互配合,能夠發揮藥物價值。另外,復合方劑的運用,可以在疾病不同階段發揮作用,減小對患者機體的傷害。常用的中藥復方如復方丹參滴丸、湯劑等,可以擴張冠脈,保護患者心肌功能,改善微循環與血液流變學,從而緩解患者癥狀。除了用藥之外,中醫還具有很多非藥物療法,主要包括:針灸、推拿、運動調養等,具體內容如下。
4.1推拿拔罐
推拿法需要一定技巧,要掌握人體穴位與經絡,運用推、揉、拿等手法,按摩涌泉穴等,促進血液循環;拔罐可以祛瘀活血、疏通經絡,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穴位以足三里、中脘、膻中穴為主。
4.2針灸
針灸法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能,具有防病保健的效果,其是通過針刺激人體穴位,達到調節身體功能的效果。主要取患者膻中、心俞、內關、巨闕等穴位進行針灸,并依據辨證法治療,對于氣虛證患者,配以足三里與氣海穴;對于血瘀證患者,配以血海與膈俞穴。
4.3藥膳
臨床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患者飲食有一定關系,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日常飲食中可以加入中藥,如黃芪、人參、熟地、當歸、白術、山藥等,山藥、白術具有健脾養心的功效;當歸、熟地能夠活血養血;人參、黃芪則可以補益心氣,上述中藥均對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4.4精神調護
患者精神狀態與心理活動也會影響疾病進展,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臟腑氣機調暢,對疾病的預防與診治均有一定意義。中醫在治療中,主張臟腑各司其職,若保持良好的情緒,能夠穩定臟器功能,起到疾病防治效果。
4.5運動調養
適當的運動能夠集中患者精力,增強患者體質。太極拳屬于傳統武術運動,其強度不大,符合患者身體情況,能夠幫助其放松身心,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睡眠質量,還能增加心肺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理想的運動項目。
在臨床中,傳統中醫學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借鑒以往臨床經驗,明確自身優勢,為現代疾病診治提供了基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醫藥也需要不斷創新與進步,統一辨證與辨病,不斷完善豐富中醫理論,使其更加系統化,多途徑防治疾病;同時,對中藥成分進行探索與分析,加強中醫方藥研究,臨床用藥水平,不斷完善治療措施。因此,在實際防治工作中,臨床要發揮中醫學特色與辨證優勢,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提高疾病治療效果,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