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關鍵詞】骨科;人性化護理;實驗;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95-01
骨傷屬于外科傷患,其多存在突發性,一旦出現骨傷病患則需要長時間的治療與康復,因此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節奏。一般而言,影響骨傷患者的因素不僅有病痛帶來的生理折磨,還有負面情緒的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加之身體上的壓力,難免會產生負面的消極情緒,這就更需要護理工作人員無微不至的關心,通過優化治療過程,緩解患者內心的憂慮,為其身心的康復創造良好的環境。此次研究分析了針對骨傷患者的護理中,應用人性化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5月到2020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骨傷患者150例。納入標準:在臨床表現和病理檢查中存在骨或關節的損傷,需要進行治療的骨傷患者。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病患者、無法準確表達生理感受的患者以及心肝腎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7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5-69歲,男性41例,女性34例,其中腿骨骨折26人,臂骨骨折患者17人,胸腰椎骨骨折患者13人,軟組織損傷患者19人;觀察組年齡6-77歲,男性39例,女性36例,其中腿骨骨折24人,臂骨骨折患者19人,胸腰椎骨骨折患者15人,軟組織損傷患者17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傷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和消毒工作,術后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藥物指導。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1)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及時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向患者講解其病情的治療手段及需要患者積極配合醫護工作人員的要點,通過詳細介紹手術或治療的過程打消患者的顧慮,避免患者因為緊張、消極的情緒影響效果;(2)術中及時對醫療器械和部位進行消毒,隨時觀察室周圍的環境,盡量降低周圍人員的流動,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氛圍;(3)術后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骨傷部位康復情況,對患者的飲食、鍛煉康復情況、心理穩定情況及時進行記錄,每天按時觀察患者骨傷患處,一旦發現有問題及時向醫師報告。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獲取患者資料采用SPSS18.0系統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
下表為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數據分析表,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6.36%,明顯高于對照組77.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骨傷的突發性和特殊性,其治療周期長、康復時間長,對患者而言,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會受到很大程度的營養,因此大部分骨傷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配合治療、心理壓抑、情緒低落,這是很不利于骨傷患者的長期治療與康復的。骨傷的治療與康復不僅需要患者遵醫囑按時吃藥和檢查,還需要保證日常飲食營養健康和情緒穩定,這就給護理工作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壓力,也就更需要一種高效的護理模式。
受傳統護理觀念的影響,部分護理人員盲目認為骨傷不是大病,不需要對其護理過程進行干預,導致患者在治療與康復的過程中會出現不配合觀察、忽視康復過程的問題,最終影響了患者骨傷處的康復。因此,骨科護理需要針對性強且全面高效的護理模式,以此緩解患者緊張、低落情緒,促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從而全面提升骨傷的治療與康復效果。
人性化護理模式要求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更加細致的護理,不僅要重視患者生理上骨傷處的恢復程度,還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讓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和康復的過程。因此,在術前醫護人員要耐心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提前告知其過程,讓患者提前有心理準備,并及時對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的部位進行消毒處理,準備好所需的醫療器械,在手術結束后要給予患者必要的醫藥指導和康復指導,促使骨傷患者術后的康復。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程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骨傷患者護理中采取人性化的護理模式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改善傷者情緒低落的消極情緒,對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因此,人性化護理模式在骨傷患者的護理中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