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靜
【關鍵詞】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護理;骨折;關節鏡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29-01
目前,關節鏡下膝關節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十分常見,為微創術式之一,具有并發癥少、創傷小、療效確切與術后疼痛輕等特點,被廣泛用于交叉韌帶損傷與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等疾病的治療當中,但若護理不恰當,將極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與感染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1.1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元接診且行關節鏡治療的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病患7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原理均分2組。實驗組女性15例,男性20例;年齡在19-59歲之間,平均(39.64±4.17)歲;車禍致傷者13例、高處墜落傷者2例、運動損傷者20例。對照組女性16例,男性19例;年齡在20-59歲之間,平均(39.87±4.03)歲;車禍致傷者11例、高處墜落致傷者1例、運動損傷者23例。患者病歷信息完整,對研究知情。2組致傷原因等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組都進行常規護理:體征監測、用藥指導和病情觀察等。實驗組配合針對性護理:(1)利用簡潔的語言,為患者詳細講述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的病理知識,告知關節鏡手術治療的目的、方法和意義等,以消除其顧慮。及時對患者的提問作出細致的解答,為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有勇氣面對治療。(2)積極與患者溝通,利用激勵性的語言關心患者。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正向引導患者說出心中的苦悶,使患者的負性情緒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為患者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促使其身體放松。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或者冥想等方式穩定情緒,減輕心理壓力。(3)術后,利用干毛巾將冰袋包裹住,并將之放在患者膝關節內側與前,外側,同時予以適當的加壓,以60min為周期對冰袋進行1次檢查,確保固定到位。注意觀察患者皮膚的色澤與溫度等情況,避免出現凍傷的現象。確保敷料的清潔和干燥,若冰袋融化亦或者是滲漏,要及時更換,需對患者施以連續12h的冰敷。(4)利用彈力繃帶對患者的患肢進行連續2d的包扎處理,同時用支具對膝關節進行妥善的固定,確保膝關節處于完全伸直位。抬高患肢約15cm,密切觀察患肢動脈搏動、感覺、溫度、顏色和運動等情況,注意檢查手術切口有無局部腫脹與滲血等異常情況,確保引流管處于通暢狀態,避免引流管受壓、折疊與脫出等。(5)仔細詢問患者的身體感受,若患者主訴疼痛比較輕微,可指導其采取看電視、交談或者聽音樂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感。但若患者主訴疼痛較為劇烈且無法忍受,需對其施以鎮痛泵處理。嚴密觀察患者有無便秘、血壓下降、腹脹與尿潴留等不良反應,若患者有上述不良反應,需立即對其進行處理。
1.3評價指標
利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量表對2組人院與出院時膝關節功能作出評價,最高分100,膝關節功能越好,得分就越高。
統計2組并發癥發生例數,便于后期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0.0軟件完成數據分析工作,用t來檢驗計量資料(x±s),同時用X2來檢驗計數資料[n(%)]。當P<0.05時,提示組間的差異較為顯著。
2.1膝關節功能分析
2組人院時Lysholm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出院時Lysholm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如表1。

2.2并發癥分析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0.0%,比對照組14.29%低,P<0.05。如表2。

臨床對于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的治療,以關節鏡下膝關節后交叉韌帶重建術為主,雖能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但若護理不恰當,患者在術后也有可能會出現感染與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進而對其病情的恢復造成了不利影響。
針對性護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從疼痛、患肢觀察、冰敷與心理等方面出發對其施以個體化的護理,以減輕其疼痛感,緩解負性情緒,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此研究中,實驗組出院時Lysholm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
綜上,于關節鏡下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中運用針對性護理,利于并發癥的預防,及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