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關鍵詞】無縫隙護理;心絞痛發作次數;預后效果;生存質量;老年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42-01
冠心病,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病變所引發,其臨床表現為心絞痛、胸悶、惡心、嘔吐等,更加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截止目前,對于該類疾病,臨床醫生尚未研制出完全根治的方法,只能通過藥物聯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其進行控制治療,以此來達到穩定病情的效果。本文研究主要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應用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內容如下。
1.1臨床資料
根據研究需要,選取前來我院就醫且被確診為老年冠心病的64例患者,時間: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將其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分為比對組(32例)和研究組(32例),具體資料如下。比對組:男女比例18:14,年齡介于63-78歲,平均(70.59±1.63)歲;研究組:男女比例19:13,年齡介于61-75歲,平均(68,04±2.15)歲。對比2組一般資料發現,其組間差異相對較小。可比。P>0.05。
1.2方法
比對組: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用藥指導等。
研究組:無縫隙護理,主要干預內容如下:(1)護理小組。成立無縫隙護理小組,定期組織組內成員進行培訓,同時,還可根據年齡段的不同對收入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分組,并為其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2)排班。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對現有排班制度進行調整,即:8小時工作系統,確保護理工作的連續性;(3)實施。①基礎資料。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在第一時間對其各項資料進行掌握,并為其建立相應的電子檔案;②心理。主動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將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進行表述,盡可能滿足其所有合理需求,并對患者內心進行安撫,緩解其沉重的心理壓力;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為患者發放疾病宣傳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冠心病的相關知識以及按時按量服用藥物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建立一個正確的疾病觀念,提高其治療配合度。③飲食。護理人員可以在充分掌握患者個人喜好與病情狀況的前提下對其營養食譜進行調整,增加新鮮水果、蔬菜、維生素、蛋白質的攝入量,確保其體內營養的均衡。④鍛煉。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護理人員可以鼓勵患者進行簡單的運動鍛煉活動,如:散步、爬樓梯等,增強其自身體質和免疫力情況。
1.3觀察指標
記錄2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并對比其生存質量評分、預后效果情況。
1.4統計學
數據處理用SPSS23.0軟件,計量資料、計數資料以(x±s)、(%)代表,t、x2檢驗,P<0.05。
2.1護理效果
研究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與比對組相比,明顯較低,P<0.05;生存質量評分相比,研究組較高,數據有對比價值,P<0.05。如表1

2.2預后效果
比對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后的不良反應包括:心力衰竭4例,再次心肌梗死3例,合計7例(21.88%),研究組患者在無縫隙護理后的不良反應包括:再次心肌梗死1例,占比3.13%,2者相比較,研究組較低,X2=5.14,P=0.02。
冠心病,作為慢性病的一種,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多見,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該類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漸上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
本次研究中,結果顯示:關于心絞痛發作次數、不良反應發生率指標,2組老年冠心病患者相比,研究組(無縫隙護理)顯著低于比對組(常規護理),P<0.05;生存質量評分相比,研究組明顯較高,P<0.05。主要原因在于,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從患者的心理著手,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消除其內心的抵抗感和恐懼感;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營養食譜調整、陪同鍛煉等措施進行干預,監督患者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從而較好的穩定患者的病情。
總而言之,無縫隙護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為明顯,尤其表現在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的減少、預后效果的改善和生存質量的提高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