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珍
【關鍵詞】產婦分娩;心理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42-01
分娩是嬰兒脫離母體形成獨立個體的過程,由于分娩過程中常伴隨劇烈的疼痛感,這就會使產婦出現心理應激反應,表現出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降低產婦的分娩依從性,導致難產、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等一系列并發癥的出現,降低母嬰分娩結局,因此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需要加強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在分娩過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本文主要以我院收錄的106例分娩產婦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心理護理在分娩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報道數據進行如下整理。
1.1一般資料
本文人選的研究樣本均為我院106例分娩產婦,在收集產婦資料時,排除重大臟器官功能障礙、凝血機制異常、精神障礙、不愿加入到此次研究、中途退出、資料殘缺的產婦樣本。將106例分娩產婦依據護理方案按照1:1的比例分為53例對照組、53例實驗組,兩組產婦的平均年齡、平均孕周、平均體質量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符合醫學對比需求,詳細資料見表1。此次對比實驗的開展獲得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主要包括生活指導、產房護理、分娩指證觀測等,實驗組在其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措施,本文主要對實驗組護理策略進行探究,具體內容如下。
1.2.1分娩前心理護理
產婦在分娩前會出現擔憂分娩疼痛、分娩并發癥、自身與嬰兒安全的緊張、焦慮心理,這時護理人員需要與產婦進行心理溝通,對其負面心理情緒予以安撫,具體護理人員可以告知產婦分娩方法、分娩注意事項、分娩常出現的并發癥、自然分娩優勢等,增強產婦與家屬對分娩知識的認知,提高分娩依從性。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要耐心解答產婦的疑問,并給予產婦更多的關懷與鼓勵,從而減輕產婦的心理負擔,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分娩。

1.2.2分娩時心理護理
在分娩時,產婦會經過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護理人員應向產婦講解每個產程的知識,通過語言溝通轉移產婦的注意力,減輕產婦的疼痛感,以免產婦在劇烈疼痛下出現焦慮、不安的心理。第一產程的時間較長,在頻繁宮縮下,產婦的心理會出現劇烈的波動,這時護理人員在心理護理中應指導產婦在宮縮間歇期進行休息。第二產程中宮縮會加劇,這時護理人員應對產婦予以鼓勵,幫助產婦調整至分娩體位,并且應該告知產婦正確的分娩技巧,促使胎兒分娩,以免第二產程過長加大產婦的心理負擔。
1.2.3分娩后心理護理
在產婦分娩后,護理人員應該在第一時間將成功分娩的情況告知產婦,使得產婦放心,并且在分娩后需要盡早實現產婦與新生兒的接觸,增進母子感情,使產婦保持愉快的心理狀態。
1.3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態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每個量表中各包括20個項目,臨界值分別為50分、53分,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狀態越差。②基本分娩指標:主要從疼痛評分、剖宮產率、產后出血量等方面進行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23處理本文資料數據,此次指標在臨床上顯示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卡方檢驗、t檢驗,結果以%、±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
2.1兩組分娩產婦心理狀態評分對比

2.2兩組分娩產婦基本分娩指標對比

分娩是女性群體必經的生理環節,常伴隨較大疼痛感,這就會增加產婦的心理負擔,甚至一些產婦為了躲避分娩疼痛會選擇剖宮產,剖宮產術雖然日益成熟,但是具有并發癥多、術后恢復時間長等缺點,所以在符合自然分娩指證的情況下,提倡產婦選擇自然分娩方式。現階段護理人員應該秉承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產婦的心理護理,穩定患者在分娩過程中的心理狀態。
本文最終對比結果顯示,采用心理護理的實驗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疼痛評分、產后出血量、剖宮產率等指標數值均在對照組之下,表明產婦分娩過程中應用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