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麗
【關鍵詞】心血管;護理管理;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治療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49-01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病,主要是大腦、心臟或者全身組織出現的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壓、高血脂癥及心絞痛均屬于心血管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對患者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治療期間患者極易出現焦慮與緊張等不良心理,對治療結果有一定影響,需要加強護理干預來提升療效,改善患者預后。本次研究在心血管護理管理中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進行分組,觀察組45例患者中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最小60歲,最大87歲,平均年齡(73.52±3.53)歲;病程范圍0.2~5.3年,平均病程(2.75±0.55)年。對照組45例患者中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最小61歲,最大88歲,平均年齡(74.55±3.54)歲;病程范圍0.5~5.2年,平均病程(2.85±0.35)年。兩組患者各項資料均在研究標準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根據患者病情狀況為其合理規劃飲食,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保證充足光照與良好通風,確保充足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運動護理。
1.2.2觀察組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1.2.2.1用藥健康教育
加強用藥指導,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病情狀況與治療方法,觀察用藥后患者的狀況,教會其急救的相關知識,通過生理方面與病理方面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提升其對疾病的了解程度,最大程度上消除其恐懼與緊張心理。
1.2.2.2生活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禁止過度勞累,提高睡眠質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行適量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告知患者在家注意高血壓引起頭暈頭痛,及時自我監測血壓,警惕高血壓危象,預防腦出血的發生,幫助其盡早發現異常并進行處理。
1.2.2.3情感健康教育
治療期間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可根據其興趣愛好為其提供報紙與雜志等,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在情感上與精神上支持患者,充分贏取其信任。
1.2.2.4出院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之前護理人員告知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及按時服藥的重要性,禁止私自更改藥物劑量,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進行訓練,指導其掌握最基本的應急處理方法,降低疾病復發率,保證生存質量。
1.3觀察指標
分析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治療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按時檢查,按時服藥,配合臨床操作;部分依從:偶爾遵醫囑服藥與檢查,基本配合臨床操作;不依從:不配合臨床操作,未按醫囑檢查或者服藥。護理滿意度主要從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三方面考慮。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均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2:

心血管疾病病程相對較長且反復發作,對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均有嚴重影響,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了解,會導致其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對治療的順利進行造成影響,臨床在治療期間需要加強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了解,促進其盡快康復。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關鍵在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角度對其實施健康知識教育,并對其加強生活與用藥方面的指導,普及治療方法與用藥方法等知識,不但可提高患者醫囑遵從性,還可完善日常護理管理措施,促使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加快康復速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心與依從性,讓其以良好的態度面對生活。研究中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之后護理滿意度與治療依從性明顯提高,表明該種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這與李小玲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護理管理中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