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濤
【關鍵詞】血液凈化;無縫隙護理管理;護理滿意度;不良反應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66-01
引言:本文隨機性抽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血液凈化患者作為研究主體,并具體分為兩組,旨在探究無縫隙護理管理在血液凈化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性抽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血液凈化患者作為研究主體,采用均分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5例以及對照組35例,給予觀察組無縫隙護理管理,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管理,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服務評分等等。觀察組性別比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階段:23-61歲,平均年齡(41.31±2.12)歲;病程分布:2.5-6年,平均病程(4.21±1.19)年。對照組性別比例: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齡階段:24-62歲,平均年齡(42.41±3.32)歲;病程分布:3.5-7年,平均病程(5.21±2.19)年。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階段以及病程分布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我院將給予35例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管理措施,并給予觀察組患者無縫隙護理管理措施,具體內容包括:①組建護理管理小組,小組成員由病區主任、護士長、主要護理負責人、高年資護士構成,組建過程中各崗位必須明確自身職能;②規范患者治療流程,由監護室派出2-3名血液凈化專職醫生,再由專職醫生開具治療處方,結合患者的血生化指標測定、凝血功能檢測以及血氣分析監測等多個方面,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其主要內容包括雙重血漿置換、膽紅素吸附等特殊治療手段,隨后及時與透析室醫生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以此明確患者透析模式、持續時間以及置換液成分等等。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我院將兩組患者實施相應護理管理措施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服務評分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其中,護理服務評分與護理滿意度存在密切關系,當護理服務評分≥80分時,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滿意;當護理服務評分<80分,且≥60分時,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基本滿意;當護理服務評分<60分時,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作為數據處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產生的相關數據信息的統計與分析,利用(x±s)表示兩組患者之間的計量資料,運用t進行檢驗;利用(%)表示兩組患者之間的計數資料,運用x2進行檢驗。當(P<0.05)時,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通過研究可得,35例觀察組中20例滿意患者,10例基本滿意患者,5例不滿意患者,總滿意度為85.71%;35例對照組中16例滿意患者,9例基本滿意患者,10例不滿意患者,總滿意度為71.42%。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通過研究可得,35例觀察組患者中7例發生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35例對照組患者中11例發生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42%。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液凈化類似于血液透析,主要用于慢性腎衰竭以及尿毒癥等腎臟疾病,常見于內科臨床,在當前內科臨床血液凈化屬于一種非常普遍的治療方法。同血液透析一樣,血液凈化在治療過程中較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屬于高風險治療,因此血液凈化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對較高,內科臨床針對治療風險以及護理風險積極采取措施,并對治療及護理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無縫隙護理管理措施在血液凈化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效果顯著,且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血液凈化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切實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服務評分,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