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燕 王建敏
【關鍵詞】消毒;硬式內鏡器械;清洗;集中式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88-01
硬式內鏡器械從構造與所用材料來看具有結構復雜、材料特殊、內部構造較為精細等典型特征。由此增加了硬式內鏡器械后續(xù)清洗與消毒的難度。從臨床上來看,為保證硬式內鏡器械的使用安全性必須尋找更為可靠的清洗、消毒方式。硬式內鏡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作為精密的微創(chuàng)手術儀器,若清洗方法不當或清洗不徹底,則會為硬式內鏡上的殘留污物會為細菌提供生長環(huán)境。因此,我們有必要不斷提升硬式內鏡的整體清洗質量,這對于避免院內感染,提升醫(yī)療安全系數至關重要。作為硬式內鏡常見清洗技術,低壓沸騰技術借助快速變化的壓力,產生內部壓差從而實現爆破式沸騰效果。在壓差、爆破式沸騰的作用下可快速抽出導管、器械連接處的各種污物。該方法與傳統(tǒng)手工清洗相比,可有效解決清洗不到位的問題。在傳統(tǒng)分散式管理模式下,供應室護士負責硬式內鏡器械的清潔,因人為因素造成操作不規(guī)范的情況屢有發(fā)生。因消毒不規(guī)范、清洗不徹底,造成病菌殘留與器械上還會內鏡官腔部位逐漸形成生物膜,嚴重的還會造成交叉行感染。本研究側重于集中式管理清潔器械,所有參與人員經經過專業(yè)培訓,并做到持證上崗,所有清洗、消毒流程均嚴格按照規(guī)范操作,先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11月期間的120件硬式內鏡器械的清洗、消毒方法及相應效果加以分析,按照管理方式劃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60件)。其中,本研究中對照組的主要硬式內鏡包括:22件腹腔鏡,20件輸尿管鏡,18件氣化電切系統(tǒng);試驗組的主要硬式內鏡包括:23件腹腔鏡,19件輸尿管鏡,18件氣化電切系統(tǒng)。對比對照組與實驗組一般數據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對照組與實驗組的硬式內鏡器械有明顯的均衡性特點。
1.2方法
本研究中的對照組仍采取傳統(tǒng)的分散式管理模式,所收集的硬式內鏡器械的清洗消毒程序為:沖洗→浸泡(酶)→刷洗/漂洗→干燥(干燥柜)→浸泡滅菌(堿性戊二醛)。針對實驗組則采取集中管理模式進行清洗消毒:①對硬式內鏡器械進行集中清洗,并拆卸相關部件進行二次流水沖洗;②針對器械的細部進行認真刷洗(軟毛刷),徹底清洗管腔內壁;③將拆卸的硬式內鏡部件浸泡于酶溶液中,然后進行徹底超聲清洗;④再次沖洗器械表面,并用高壓水槍徹底清洗管腔內壁;⑤重新用純化水對硬式內鏡器械表面進行沖洗,管腔內壁完成高壓水槍沖洗后進行干燥處理;⑥最后消毒滅菌采取低溫等離子模式。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主要針對清洗質量、滅菌等兩個方面:①清洗質量合格率對比。采取目測法及試紙法兩種。目測法:借助放大鏡對硬式內鏡器械主要位置,如,齒紋、關節(jié)、管腔等部位。檢查上述部位是否有污物、血漬等科室殘留物。合格標準以是否能夠目測檢查到殘留物為標準;試紙法:借助試紙在檢測機械上蘸取殘留的水分。將試紙放置于顯色位置并讓試紙達到顯色劑全部浸濕狀態(tài),靜置于避光處超過1min以上。然后觀察試紙顏色變化情況,不合格:1min內顯色試劑全部/局部出現綠色/淺綠色則視為不合格(陽性),相反則視作合格(陰性);②消毒、滅菌合格率對比。針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硬式內鏡器械上的殘留血進行試驗,方法:針對器械的管腔、關節(jié)、齒紋、表面等主要部位,使用棉球擦拭。在棉球上滴上A液和B液,然后認真觀察棉球是否存在顏色變化,如棉球顏色變?yōu)樗{色、紫紅色等則視為不合格(陽性),若棉球未發(fā)生顏色變化則視為合格(陰性)。滅菌質量檢查,無菌碗內放入待檢器械,然后添加無菌氯化鈉(0.9%)10ml,并來回振蕩、沖洗。完畢后馬上將洗滌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若洗滌液內含有細菌則視為不合格,若洗滌液中無細菌則被視為合格。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用數據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1.0,用相對數表示計數資料并以X2進行檢驗,組間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
2.1清洗質量合格率(見表1)
借助目測法、試紙法檢測發(fā)現,實驗組數據(清洗質量合格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消毒、滅菌合格率對比(見表2)
對比兩組殘留血試驗發(fā)現,是攢足的消毒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對比兩組滅菌合格率,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已成為醫(yī)院各臨床科室的常見技術。隨著各種硬式內鏡器械的出現,其結構也日趨復雜,精細度也隨之升高。雖然這種變化提升了整體手術治療水平,但也增加了后續(xù)清洗質量控制的難度。一旦因清洗不當造成器械表面覆蓋上污染物膜,會直接增大微創(chuàng)手術的風險,嚴重的還會出現感染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比于一般醫(yī)療器械而言,硬式內鏡器械在清洗、消毒、滅菌等環(huán)節(jié)的難度較大。從目前來看,硬式內鏡的清洗、消毒及滅菌等方法包括分散式和集中式兩種。分散式處理屬于應用時間較長的一種,但該方式在交接、流程處理、相關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此外護理人員因培訓不足造成技術操作不規(guī)范。相比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更注重操作的規(guī)范性和人員培訓的漸進性,這也是提升硬式內鏡清洗、消毒水平的有效途徑。
研究發(fā)現,分散式管理模式還有如下缺點:因缺乏集中處理無法徹底清洗硬式內鏡的各零部件,因清洗不徹底或刷洗力度不足,以及缺乏超聲波清洗,其整體清洗、消毒滅菌效果欠佳。集中處理是對分散處理的升級,所有操作步驟更為細致和規(guī)范。消毒滅菌流程更為科學,且專人清洗、滅菌、監(jiān)督都有效提升了整體清洗、滅菌質量水平。
本研究將120例硬式內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結果證明,集中管理模式的試紙法檢測清洗質量(96.6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3.33%);目測法檢驗清洗質量(100.00%)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83.33%);清洗消毒數據對比,實驗組(93.3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1.67%),但滅菌質量都達到了100.00%。由此證明,集中式管理的清洗、消毒效果優(yōu)勢明顯。
綜上所述,硬式內鏡器械清洗消毒采用集中式管理在合格率、安全性方面優(yōu)勢明顯,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