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劉俊英

第五期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現場

目前,山西省在環境污染防治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最顯而易見的便是霧霾、酸雨、臭氧、氣候變暖、水中有害氣體釋放等。其中,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過大、交通配置不合理、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機動車尾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燃油質量普遍較低,碳氫比高,含硫量高,所以才導致了汽車尾氣的污染情況日益嚴重,經數據對比,目前我國汽油煉油廠在油產品脫硫精制方面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對此我提出以下四個建議:一是提升機動車燃油質量,二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三是開發新型能源,四是開發智慧交通系統。未來可通過大數據、車聯網、無線通訊、圖像等新技術綜合應用到交通管理系統,并加強“車輛、油品、道路”同步提升。
2018年,全國338個城市的總體空氣質量有所好轉,各項污染物的濃度和超標天數都有下降趨勢,唯獨O3(臭氧)不降反增,濃度增長1.3%,超標天數增加0.8%。臭氧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也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危害,例如刺激人體呼吸系統、降低人的肺臟功能、造成人的神經中毒、破壞人體免疫機能等。
2019年9月底中國東部地區遭到大范圍臭氧污染,長時間、大范圍的臭氧污染,告訴人們大氣復合污染治理即將進入新一輪攻堅。臭氧污染的源頭是由人類排放的NOx和VOCs在高溫、日照充足、空氣干燥條件下,和氧氣進行光化學反應所形成的,所以控制NOx和VOCs的排放是減少臭氧污染的關鍵。對此,華南理工大學在VOCs控制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為O3污染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10月成立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VOCs治理技術與裝備研發能力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建立了大數據和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為臭氧研究奠定了基礎。從成立到目前為止已有多項突破性技術,如大氣環境中VOCs污染物的轉化機理、基于VOCs反應活性的區域排放清單等。

山西省城市大氣污染基本屬于煤煙污染型,其空氣質量呈逐年惡化的態勢,特別是冬季污染天數有所增加,且最嚴重污染時間基本集中在采暖期。據此,為改善山西省空氣環境質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綜合競爭力,我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科學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物質文明得到進一步改善。然而,人們生活的環境狀況卻日益惡化,特別是大氣污染的狀況尤為顯著,所以需要在社會進步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綜合我國資源稟賦、能源現狀、經濟條件和用戶習慣,潔凈煤技術的推廣和使用是當今散煤污染治理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之一。特別是在偏遠農村地區,可推廣潔凈煤+先進爐具技術,由地方政府組織,加大污染治理技術宣傳,提高公眾對先進技術的知曉率,引導使用,并選定幾個示范縣,以鄉鎮為單位,建設潔凈煤生產線,保證全鄉供給的示范裝置。在此期間還需加強監管力度,多部門聯防聯控,劃定禁止劣質散煤燃燒區,以示范縣為載體,開展產業政策研究,建立可持續、可復制的長效推廣機制,采用“培訓+技術+跟蹤指導”的模式,打贏農村地區藍天保衛戰。
山西省的霧霾治理需要從多角度、多方向、多思路考慮,打組合拳。通過開發粉煤成型、中低溫熱解多聯產技術,實現民用潔凈型煤生產制備過程中污染物集中控制與資源化利用,確保民用無污染物產生,并開發粉煤成型熱解碳化型煤生產技術成套裝備;實現裝置連續穩定運行,保證潔凈型煤產品穩定供給。結合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使大氣環境的污染得到控制;培養專業人才,助力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使煤煙型大氣污染地區實現藍天碧水有技術保障。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勢處于“兩山夾一川”,東西兩側為山地和丘陵隆起。東部是以太行山為主脈形成的塊狀山地,西部是以呂梁山為主干的黃土高原,中部由北向南排列依次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長治盆地和運城盆地等一系列的斷陷盆地。
溝谷地形嚴重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根據氣象——化學耦合模型WRF-CMAQ模型對山西省不同區域擴散條件的模擬結果:山西省弱擴散區的分布與地形相關性較大,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等山西中南部的幾大盆地區,這些地區也屬于風速相對較小的地區,年均風速普遍小于2m/s,特別是臨汾盆地,年均風速可低至1.5m/s左右。
據統計,山西省位于大氣污染源布局敏感區內的焦化、鋼鐵、火電、水泥熟料、洗煤等行業企業約495家,分別涉及產能約4669萬噸、231.6萬噸、1234萬千瓦、1027萬噸、4.1億噸。
區域性污染特點明顯,具體表現為呂梁山脈以東、以南的所有縣(區、市)都超標,呂梁山脈以西、以北的區域,只有個別縣(區、市)超標。位于呂梁山脈東南的平順縣、沁水縣等山區縣,工業企業很少,山清水秀,細顆粒物等其他污染物都已達標,但臭氧年評價結果卻超標。未來需要各城市根據自身情況合理確定NOx和VOCs減排量的比例關系,協同減排,有序推進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發揮“三線一單”區域空間管控作用,實施濃度和總量雙控,推動形成環境友好、生態適宜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規模,全面推進鋼鐵、焦化、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重污染企業退出受體敏感區和布局敏感區,引導企業實施轉型升級,大力扶持培育綠色環保產業。
預計2025年前,山西將全面實現焦化企業煤焦封閉式儲運、微負壓除塵式輸煤焦、焦爐無組織排放廢氣收集治理系統,基本完成焦化企業干熄焦改造,基本完成建材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并提升鐵路運力,鞏固大宗貨物鐵路運輸格局,加快大型企業和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提升鐵路的通達能力水平,出省煤炭、焦炭運輸全部采用鐵路運輸;推進鋼鐵、電解鋁、電力、焦化等重點工業企業全部接入或共用鐵路專用線。
更新推廣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加大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推廣力度,加快推進存量非新能源公交車淘汰更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