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未來國內大氣環境質量的趨勢是什么樣的?
黃少斌:中國迅猛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及不斷增加的化石燃料消耗對大氣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起步于1970年,通過近50年的努力,從第一階段懸浮顆粒物的控制,到第二和第三階段對產生酸雨和霧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到第四階段“大氣十條”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相繼推出,大氣污染防治控制目標從總量控制轉變為質量改善,控制對象從燃煤污染物擴展到多種污染物,控制手段從工業點源控制升級為多污染源綜合控制,空氣質量得到明顯的好轉,主要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未來,到2035年,中國生態環境逐步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大氣方面消滅霧霾,水方面消滅藍藻、劣五類水。到2050年,整個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真正實現山清水秀、碧水藍天。
黃河新聞網:大氣環境質量對國民經濟和身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 黃少斌:大氣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它直接參與人體的代謝和體溫調節等生命活動。因此大氣被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疾病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所以,大氣污染的防治既是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
山西新聞網:針對新能源調峰,煤電產業需根據氣候情況實行低負荷運行,企業在變負荷運行狀態下怎么樣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
楊鳳玲:氮氧化物的形成和原料酶有關系,同時也和它的燃燒環境有關系。隨著氣候的變化和風電、水電等影響,煤電企業只能變負荷運轉,在低負荷運行時,爐膛出口的氮氧化物含量就會升高,導致大氣被污染,目前處理它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選擇性催化還原法,另一種是非催化還原法(SNCR)等。工業中主要使用還原劑(氨氣、尿素、烷烴等)與氮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中和掉氮氧化物,氨氣與氮氧化物反應后生成氮氣與水,從而達到無污染排放。
山西科技報:山西還能采取哪些快速見效的措施改善空氣質量?
謝臥龍:建立重污染天氣預警體系,實時公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新媒體等渠道,向社會公眾提供生態環境信息服務,為公眾提供健康指引,實現所有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太原、臨汾、陽泉、晉城、晉中等開展鄉鎮和重點工業企業空氣質量監測考核。
繼續深化建筑施工揚塵專項整治,區域內建筑工地全面做到周邊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濕法作業、路面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輛密閉運輸“六個百分之百”,工程出入口兩側各100米路面實現“三包”(包干凈、包秩序、包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