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一年多的巡展,“光輝典范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11 月1 日在上海科技館開啟全國巡展的最后一站,將持續至12月30 日,向公眾講述中國“兩彈一星”元勛、核科技事業的重要開拓者、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攻關技術總負責人、國防科技領域的卓越組織領導者朱光亞的生平事跡。
當天,朱光亞之子朱明遠在上海念起70年前父親聯合其他51 位留美同學起草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還猶豫什么?彷徨什么?我們該馬上回去了。”1950 年在美留學的朱光亞牽頭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刊登在《留美學生通訊》第三卷第八期上,在留學生當中引起強烈反響,后來密執安大學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回到了新中國。
朱明遠說,父親一輩子低調,甚至和他們也很少講他自己的故事。他所從事的事業又屬高度保密。因此,每一次寫他的書,講他的故事,辦他的展覽,都是一次深度的挖掘、深刻的領悟、深情的懷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朱明遠說,父親是一個做事認真、一絲不茍的人,“批改文件像批改學生作業一樣仔細,標點符號、錯別字他都要改。”
朱明遠把父親的認真比喻成“科學研究的童子功”,“從小養成習慣,一旦養成,受益終身”。他說,“如果每個人做事情都像父親那么仔細,那么盡管你可能做的是很平凡的事,但也能把這個事做得非常偉大。”
1945 年7 月,美國新墨西哥州,原子之火沖天而起,人類進入核時代。當時國民黨政府也想搞原子彈,他們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考察,并要求每人推薦兩名助手去深造,其中吳大猷推薦了朱光亞。1946年8 月,一行人懷揣夢想赴美,不料美國根本不向任何人開放原子能技術。現實讓朱光亞認識到,作為中國人一定要發展自己。他選擇進入密執安大學,從此與核物理結下不解之緣。1964 年10 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看著升騰的蘑菇云,一向剛強內斂的朱光亞不禁潸然淚下。
1996 年10 月,朱光亞榮獲了“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獎金為100 萬元港幣。他捐出全部獎金,作為中國工程科技獎助基金,并反復叮囑周圍的人,這件事千萬不要張揚出去。他自己撰寫的文章中,總是能讀到一大串名字,淡泊名利是他的一貫主張,“事情是大家做的,我個人只是他們中的一員;或者這是我應該做的,這是大家的智慧等等。”1998 年朱光亞離開中國工程院領導崗位時,又再三叮囑秘書等身邊工作人員:辦公室里所有用公費購買的書籍、資料,一冊也不許帶走,一定要一件一件整理登記后交上去。
其實,沉默寡言的朱光亞,也有幽默的一面。有一次,在核武器研究院開會,休會時他抽空點燃一根煙,吐出一連串又圓又大的煙圈。身邊同事十分好奇,朱光亞幽默地說,能吐出如此“高難度”的煙圈,這要歸功于板門店談判。抗美援朝時期,他在板門店停戰談判上擔任代表團的外文秘書和高級譯員。由于談判陷入僵持階段,雙方保持沉默,一言不發,中方看著美國人一支接一支吸香煙、一口接一口吐煙圈,于是也相互遞煙。朱光亞就在這時學會了抽煙和吐煙圈。
在沒有空調的年月,電風扇也不普及的時候,夏天全家人吃飯,圍坐一桌,只要朱光亞在家,他都會親自為大家擺好家中的臺式電風扇。當電風扇轉起來的時,他還要觀察一下它擺頭時是否能吹到大家,因為這樣全桌人才會都感受到清涼。要是電風扇只往一個方向吹,他就會放下碗筷去調整角度,而且是不厭其煩。
這次展覽搜集了朱光亞從學生時代開始到成為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和中國科技事業的領導者各個歷史時期所留存的歷史文件和實物,有上世紀40 年代他大學時期的作業本,研究生時期的學習筆記,上世紀50 年代他在大學任教時的講義,上世紀60 和70 年代他組織和領導中國核武器研制時期起草和批閱的文件,還有他當年在家用過的舊辦公桌,他在辦公室穿過的舊軍裝等等。其中,很多物件是第一次同公眾見面。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示的內容中有不少珍貴物件,包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證書,朱光亞與錢學森在《無核國家會議》相關文件的簽字、朱光亞與好友李政道的往來書信等。
朱明遠說,盡管幾年來,新聞媒體陸續有過一些有關朱光亞事跡的宣傳和報道,但在許多年輕人的腦海中,“朱光亞是誰”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次展覽是對這個問題的一次很好的解答。本次展覽先后在北京、武漢、成都、綿陽、重慶、吉林等地舉行,通過眾多珍貴實物展品、圖片資料、辦公場景復原、多媒體視頻等形式,展示以朱光亞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群體光輝事跡。其中,上海站巡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指導,中國科學技術館、上海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上海科技館和上海科學院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