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十分落后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搞出來,與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科學和創造的精神密不可分。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小生產和傳統文化觀念中缺少對科技和創新重要性的認識,是中國共產黨克服了我們在這方面的歷史局限。
中國共產黨是要幫助中國人民發展生產力的黨。只有變農業國為工業國、變手工生產為機器生產,中國人民的生產力才能發展起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領導的大生產運動不僅解決了抗戰的物質基礎問題,也摒棄傳統士大夫輕視生產勞動和科學技術的觀念,牢固樹立了重視生產力、重視工業化、重視科學技術的觀念。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都是大生產運動的領導者和積極參與者。大生產運動雖然主要戰場是糧食生產,卻與推動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當時,毛澤東指出:“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新式工業。日本帝國主義為什么敢于這樣欺負中國,就是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它欺侮我們的落后。”陜甘寧邊區1938年開始有了一點工業。上海利用五金廠主兼經理沈鴻,在漢口同八路軍辦事處取得聯系后,把機器、物資和職工運到離延安70里的安塞縣,邊區就此開始發展機器工業。5年后,產業工人由700人發展到12000人。毛澤東夸獎“邊區工業的進步是很快的,它的數目雖小,但它所包含的意義卻非常遠大”。
致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發展生產力,關鍵是應用與發展科學技術。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雖是小米加步槍,但卻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尤其重視情報信息的運用。周恩來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重視密電傳遞和情報搜集,為中國共產黨研究發明了被稱為“豪密”的第一本密碼,使黨和人民軍隊在軍事力量和武器落后于敵人的情況下,情報和信息傳遞卻勝于敵人。抗戰時期,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學院,由負責大生產運動的李富春兼任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延安還成立了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毛澤東在該會成立會上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人人都要關心生產力的提高;強調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認為科學是關系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決定性的因素;提出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極其落后和困難的條件下,由毛澤東決策和部署,周恩來兼任中央專委會主任,組織領導科技界和其他各方面的力量搞出了“兩彈一星”,突破了尖端科技。1977年鄧小平復出工作,自告奮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新時期,他提出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甚至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江澤民提出科教興國戰略,胡錦濤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全局工作。這些都推動了科技發展,不斷縮小著中國與發達國家科技發展的距離。
科技發展要求創新,反對守舊。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將創新作為新發展理念的第一條,他指出:“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毛澤東、周恩來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未提出創新的概念,但重視創造。毛澤東指出:“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引進和學習外國的科學技術的同時,周恩來強調要靠自己鉆研,“自己不鉆,不僅不能有獨特的創造發明,而且也不能把要到的、學到的、買到的用于實際和有所發展”。我國在十分落后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搞出來,與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重視科學和創造的精神來抓這項工作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到胡錦濤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是重視創新反對守舊。新時代,習近平反復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正是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