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到湖北省外新發病例已經實現“十二連降”這一事實,我們堅定推進復產復工的底氣便會更足一些。無論對企業自身還是對地方政府來說,用科學管理護佑復產復工,用最小的代價讓中國經濟及早重啟,這是當下最急迫的要事。
2月17日,是史上最長春節假期過后的第三個星期一,又有一批企業將要復產復工。疫情當前,一些表示擔心的聲音在互聯網上出現,因為有的媒體和自媒體傳播了復工后發生聚集性感染的信息,“全被隔離”的表述讓很多人的心又懸在了半空中。嚴格說來,里面的案例并非都與復工直接相關,但在疫情防控依然十萬火急的背景下,它會讓那些原本就對復產復工心存畏難的地方官員變得更加謹慎,進而成為繼續非理性停工的借口。
讓我們這樣龐大的一個國家長時間停產停工,顯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人流、物流嚴苛限制的后果就是經濟停滯不前。如果說,戰勝病毒需要打一場高效的阻擊戰,那么,經過了這段時間的努力,全國馳援武漢,16省一省包一市定點支援湖北,不僅讓人看到了戰勝病毒的組織力量,更讓人開始期待疫情拐點的早日來臨。正因如此,我們有理由提出,防疫戰最猛烈的“火力范圍”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應該有所區別。否則,發生在經濟領域的“次生災害”,恐怕需要我們付出更長久的代價。
從武漢封城開始,那些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中小企業,就如同一個在水下憋氣的人。人工、房租、折舊費用的消耗每天都在發生,時間每多拖一天,受影響鏈條上的勞動者的境況便會讓人多一分擔憂。提供了80%就業崗位的中小微企業一旦支撐不下去,就業穩定的壓力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這背后直接關聯一個個勞動者藉此謀生的飯碗。
《求是》雜志今天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13天前的重要講話,強調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還會持續,包括“加劇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和“加大穩就業壓力”等。基于這樣的判斷,這篇講話明確提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
中央的要求如此清晰而具體,我們需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復產復工的前提是科學,直接考驗地方政府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智慧。然而,有的地方復產復工審批繁冗,從屬地鎮街、應急管理、生態環境、衛生健康、行政執法、城鄉建設、分管領導到指揮部,一張審批表,八個大紅章,看上去處處嚴謹,實際上關卡重重。一些并非嚴重疫區的地方把粗暴當成了果斷,封村封路封小區,不分區域勸返外地務工者,甚至宣布建筑業停工到3月中旬,這種“一刀切”的懶政,何以復產復工?就怕疫情沒有了,工廠也沒有了。這比疫情本身更可怕。
今早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為68584,疫情仍舊十萬火急。然而,如果看到湖北省外新發病例已經實現“十二連降”這一事實,我們堅定推進復產復工的底氣便會更足一些。無論對企業自身還是對地方政府來說,用科學管理護佑復產復工,用最小的代價讓中國經濟及早重啟,這是當下最急迫的要事。既然對抗新冠病毒是一次社會財富的巨大消耗戰,那就讓我們幫助更多的勞動者盡快回到自己的崗位,而不是聽任一些地方把疫情防控當成繼續非理性停工的借口。
本文首發于2月16日“中國工人”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