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今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有了長達5天的假期。因為疫情防控依然不可松懈,原本熱鬧的慶祝集會和游園聯歡都不再舉行。這樣難得的安靜時光,倒也讓我們能夠沉淀下自己的心情,重溫這個屬于工人階級的節日的由來,回望歷史深處栩栩如生的細節。
說起來,關于勞動的歷史一直就在那里,就像五月的鮮花每年都會盛開一樣。譬如,八小時工作制概念在中國的出現,就離不開1922年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三年后的“五一”節,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創生的日子,這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將近4年后,影響中國工人階級的一件大事,它的出現可謂水到渠成。這樣一段中國工會的滄桑歷史,顯然需要告訴更多的人。
5月1日,“中國工人”微信公眾號剛剛推送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創生故事,便有熱心的朋友悄悄提醒我,早在1920年上海就成立了第一個工會組織—機器工會。我明白,這位朋友將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出現與其他地方和行業工會的出現混淆成了同一個概念。其實,正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誕生,意味著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有了聯合統一的組織,中國工人運動也從各自為政邁向縱橫合力,從此推動歷史潮流浩蕩向前。你看,經歷了95年的漫長時光,歷史依然就在那里,不淡不逝,影響著我們的今天,最終成為今天的樣子。
在以勞動為主題的五月里,我們需要重新體味勞動之于勞動者個體的價值和意義。幾乎從100天前開始,我們以大面積停工停產停止社會流動為代價,與新冠病毒進行了一場殊死斗爭,如今終于吹響了全面復工復產的號角。回看那一段“史上最長的停工日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內心深處重新解讀勞動的價值。對于需要物質基礎的個人而言,勞動是必要的生活來源,勞動意味著活著。然而,對于所有同樣需要精神生存土壤的人民而言,勞動又不僅僅是為了活著,更是融入人的社會屬性里,實現了個體與社會的緊密連接,讓我們在形形色色的勞動過程中,擔當起定位迥異的社會角色,在價值創造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極大滿足。
剛剛過去的5月5日,是卡爾·馬克思誕辰202周年。在勞動者備受壓迫的19世紀,他用自己的思想影響著數不勝數的革命者和后繼者,極富前瞻性地提出“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我還在大學校園,即便成為媒體工作者,依然對于勞動帶來的精神愉悅缺少足夠的感受。直到參與編輯《中國工人》雜志的工作中,才逐漸和工匠、工人成為朋友,逐漸走進更多勞動者的內心世界,深切認同勞動之于勞動者的精神需求,確乎如馬克思所言,終有一天會超越對物質需求的價值。
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原本“五一”前夕進行的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表彰活動延期了。這樣也好,我們可以積蘊起更多的熱情與敬仰,讓今年表彰的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贏得澎湃潮水一般的歡呼。它將再一次印證馬克思說過的另一句話—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當然,我們同樣不能忘記那些復工艱難的勞動者。比如一些外貿企業的訂單正在慢慢消失,就像水流旺盛的管道逐漸收窄了水柱,從涓涓細流變成滴答水花。還有那些再也沒有打開鋪門的街邊小店,每一處的背后可能都是一個勞動者家庭的無助和無奈。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
五月的鮮花,需要變成看得見的溫暖,讓所有勞動者的心中都灑滿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