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曦
近期網絡上流傳著一些關于基層干部的負面信息,如強行封路斷路、訓斥未戴口罩出門的群眾、披露出入境人員隱私信息、沒有房產證一律遣返等現象,引起受眾的不滿,一些網民甚至以偏概全,更有的人借此大做文章,污化基層干部“粗暴”“乖張”“無知”,這既不客觀、不全面,更寒了廣大基層干部的心,甚至干擾了戰“疫”和復工復產的工作大局,此風不可滋長。
在抗疫過程與復工復產中,個別基層干部做法簡單粗暴、行為出格過火,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這只是個別現象,以個別現象來給整體基層干部貼上一系列污名化的標簽,是有失公允的。基層干部在防控任務急、危險性大的情況下,聞令而動、向險而行,一方面迅速制定防控措施,以最快速度登記人員信息,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沖在前線、戰在火線,全力編織防疫安全網;另一方面千方百計解決群眾的困難,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力爭把風險和損失降到最低,切實保障他們的生活。這些為民服務的行為,應該得到充分尊重與理解。
其實,之所以出現污名化基層干部的現象,是某些自媒體斷章取義地帶節奏、不顧一切找流量的后果,特別是某些“網紅”為了謀取個人影響力,借助龐大的粉絲群,采用煽情的敘事方式,利用打擦邊球的操作手法,塑造“公知”形象,激起沸騰的社會輿論,造成基層干部社會形象與工作實際斷裂,給基層干部帶來了極大的輿論困擾,嚴重挫傷了基層干部的積極性。
為了去除污化基層干部的現象,基層干部與公眾溝通亟須加強是必不可少的,基層干部本身也要著力解決基層某些現實問題,對社會多元聲音與不同見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基層干部更應轉變思路,改變作風,從管理者變成服務者,從根本上建構公眾認可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