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民
背景圖為楊靖宇塑像,前圖為本文作者、楊靖宇的孫子馬繼民

祖父楊靖宇
我叫馬繼民,我爺爺叫馬尚德,他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楊靖宇。
1905年2月16日,我爺爺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我的曾祖母深明大義,不僅省吃儉用供我爺爺讀書,識字不多的她,還經常給我爺爺講英雄岳飛的故事,讓愛國為民的信念在爺爺心頭扎了根。
爺爺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在林海雪原極其艱苦惡劣的環境中與日寇浴血奮戰,用草根棉絮充饑,誓死不降,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40年2月,我爺爺犧牲時年僅35 歲。聽我爸爸說,爺爺臨終前留下一句話:“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爺爺雖然早早地走了,但他給我們留下了“抗聯精神”,為我們馬家樹立了“平凡中嚴要求、平常中有責任、平靜中不落后、平淡中懂知足”的“四平”家訓。
1927年,為了能夠更好地從事秘密工作,爺爺將名字改為張貫一。“張”是隨母姓以牢記慈母培育,“貫一”意為一以貫之、堅持革命不動搖。
1932年,黨組織派爺爺到吉林組建隊伍,進行抗日斗爭,爺爺不僅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工作,還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姓氏— 改姓楊了。游擊隊的同志們都喊他“楊政委”。在朝鮮語中,“楊政委”的發音與漢語的“楊靖宇”發音非常相近。“靖宇”乃平定亂邦之意,爺爺認為這個名字非常有意義,就改名為楊靖宇。
雖然名字幾度更改,但是爺爺抗戰救國的初心從未改變。
聽奶奶說,1928年底的一天夜里,爺爺突然回到久別的家中,看了看熟睡中的兒女,就對奶奶說:“明天我要出趟遠門,可能很長時間回不來,家里就交給你了!”奶奶沒想到,爺爺這趟“遠門”,一去便是和家人永別,這一面,竟是他們的最后一面。
1939年10月,警察大隊和日滿軍總計2.5萬人開進濛江,目的只有一個,消滅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活捉楊靖宇。抗聯部隊不僅要面對敵人的圍剿,還要面臨斷糧饑餓和極端寒冷的惡劣環境。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敵人在濛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爺爺。爺爺被敵人射中胸膛后仍持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最終寡不敵眾,倒在了一棵大樹旁……
爺爺離開家鄉后,一直杳無音信。1945年抗戰勝利后的一段時間,每天都會有部隊從家門口路過,我的父親和姑媽就拿著爺爺的照片,逢人便問是否認識馬尚德。1952年夏天的一個中午,幾位干部模樣的人走進我家。一見到我父親,其中一個人抓著我父親的手激動地說:“找到了,終于找到楊司令的后代了!”這個人就是爺爺的老戰友馮仲云。通過他的講述,父親才知道,原來赫赫有名的抗聯英雄楊靖宇就是他離家多年的父親。

我的父親母親與全家人
毛主席曾說:“有名的義勇軍領袖楊靖宇、趙尚志、李紅光,等等,他們都是共產黨員,他們堅決抗日、艱苦奮斗的戰績是人所共知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 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奏響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凱歌。楊靖宇、趙尚志等一批抗日將領及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
在我家的柜子里一直珍藏著一塊樺樹皮。那是1958年,我的父母去東北參加楊靖宇將軍公祭大會時,從我爺爺犧牲的地方帶回來的。這塊樺樹皮是我們家的傳家寶,也是我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法寶。
60 多年來,每當想起爺爺,母親總會從這塊樺樹皮上摳下一點放在嘴里嚼,也讓我們這些孩子都嘗一嘗,讓我們知道爺爺當年吃草根、啃樹皮的感受。那樺樹皮吃到嘴里沒一點味,很硬,往下咽的時候像小刀子一樣劃喉嚨。母親告誡我們兄弟姐妹:“絕對不允許以抗日英雄后代為借口向組織提要求、撈好處。爺爺是爺爺,你們是你們。不能張揚,要低調踏實做人。”
我們馬家的每一個人,心里都有一個信條:楊靖宇將軍是我們全家的驕傲,但絕不是我們可以依賴的資本!
在嚴明家風的熏陶下,我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默默奉獻。二哥馬繼志和我先后參軍入伍,二哥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三等功。大姐馬繼先和二姐馬繼傳都是鐵路工人。二姐的女兒常青,是鄭州二七區隴西小學一名教師。她以楊靖宇將軍事跡為內容的思政課廣受好評。她是學校里的思政課首席教師,還成立了“常青工作室”,把楊靖宇精神傳遞給更多的孩子。
在“四平”家風的影響下,我們家庭獲得了“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和“全國文明家庭”等榮譽。一家人上慈下孝、互幫互愛。我們兄妹5 人都是共產黨員,我們的子女也漸漸長大,有的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有的是一線的鐵路職工,有教師,有醫生,還有軍人,雖然職業不同,但孩子們在工作中都是勤勤懇懇,表現很好。
我對自己的兒子說過幾句話,這些話也是對馬家所有第四代人的一個期望:“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永記革命情懷,傳承‘四平’家訓;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把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永遠扛在肩頭,將紅色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