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通訊員俞乃思(右)
用《中國火炬》作嫁妝,這個故事發生在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一場婚禮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嫁女的父親。父親叫俞乃思,是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孫村鎮關工委的一位通訊員。儀式上,俞乃思“以物說話”,向大家一一展示隨身帶來的幾件“文化嫁妝”,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在眾多的“文化嫁妝”中,俞乃思為女兒女婿訂購了一本2021年全年的《中國火炬》。俞乃思對這對新人說:“希望你們讀有用的書,做個有趣的人。愿你們婚后生活步調一致,琴瑟合鳴,有商有量,和諧美滿!”
當這個消息傳到編輯部時,每一位編輯記者都非常感動,也非常榮幸。《中國火炬》作為一本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專業刊物,能成為嫁妝,我們每一個人都深感自豪。
2006年,俞乃思成為孫村鎮關工委的通訊員,也是在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火炬》。作為關工委領域的新兵,俞乃思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中國火炬》。經過長時間的研讀,他感覺《中國火炬》是一本貼近時代,內容制勝的刊物。在欄目設置上,精心構建,特色鮮明;在選題策劃上,堅持導向,堅守陣地;在表現形式上,注重創新,開放辦刊。特別是人物欄目,對于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是很好的范本和教科書。從此,他愛不釋手,把《中國火炬》作為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好朋友、好老師。
作為一名基層關工委的通訊員,一輛自行車、一部照相機、一支筆、一個采訪本,就是乃思采訪用的全部“設備”,也可以說是他外出采訪的“四件寶”。有人曾勸他:“當個‘土記者’沒名沒分,一不掙錢二不轉干,不如趁早回家種莊稼或者到城內做個小本生意也可以多賺些。”在乃思看來,人生在世不能只為票子活著,只要堅守在自己熱愛的基層新聞宣傳工作崗位,比掙再多的錢都開心。他的一門子心意就是多寫稿、寫好稿、多上稿、多獲獎,不圖別的,就圖自個心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