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讓無數玩家翹首以待的索尼PlayStaion 5和微軟Xbox Series X/S就將正式發售。這兩款均采用了AMD定制芯片的家用游戲主機孰強孰弱的問題,也在玩家群體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作為一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接觸電子游戲的“上癮玩家”而言,這些年受工作環境影響,我逐漸已經將游戲娛樂的重心從家用游戲主機轉向了PC平臺。前幾天看到很多讀者在討論PS5的問題,才猛然發覺曾經我無比熟悉的PlayStation,居然已經推出第五代產品了!回想起近30年的“電子游戲”歷史,心中還是有很多的感慨。
和電子游戲的初接觸應該是在1987年前后,那時候在老家的小鎮上,經濟也不怎么發達。某一天小鎮街上的一間小屋內突然打出了“電子游戲”的招牌,懷著好奇心就進去瞧了瞧,結果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徹底淪為了“上癮少年”。這臺游戲機的名字叫做Family Computer,任天堂大名鼎鼎的FC,老板說價值好幾千塊。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的價格是5塊錢一個小時或5毛錢玩一關,對1987年前后的小學生來說,這的確是一筆“巨款”,跟小伙伴們經常需要三四個人存一周的早餐和零花錢,才能在星期天的時候去玩上一個小時。后來到了初一下學期,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臺電子游戲機——“小霸王其樂無窮”。從此之后,這臺小霸王游戲機以及經典的8合一、54合一游戲卡,還有《超級瑪麗》《魂斗羅》《赤色要塞》《沙羅曼蛇》等游戲陪伴我一直走到了高中畢業進入大學。
1995年,又是一個在我的電子游戲生涯里應該被特別懷念的時期。這一年我大一,同樣是在這一年,在一個后來成為我最好的朋友
的同學“引導”下,我接觸到了SFC(超級任天堂)和MD(世嘉Mega Drive)。從八位機FC到十六位機SFC、MD的轉換帶來的畫質改變是震撼性的,很快我就從《魂斗羅》《超級瑪麗》的世界里投入到了《勝利十一人2》《最終幻想Ⅵ》《大戰略》《火焰紋章》《勇者斗惡龍》等經典游戲的懷抱。也正是從SFC和MD開始,我才了解到原來游戲還有RPG、SLG、SPG、ACT、AVG……諸多的分支;同樣也是因為SFC上的《最終幻想Ⅵ》,我也成為了一個《最終幻想》《勇者斗惡龍》《星海傳說》等日式RPG的忠實粉絲,直到今天。
在1997年初的時候,當時大學后校門下面的游戲廳老板很神秘地給我們介紹了一款新的游戲機,和MD需要插卡、SFC需要讀軟盤(那時游戲室里的SFC都裝了軟驅轉換器,可以大量節省游戲軟件成本)不同,這臺游戲機居然是以當時非常先進的光盤為載體,單個游戲的容量更是高達百MB甚至數百MB(當時SFC上最大容量的游戲也不過64Mb/8MB),這臺游戲機的名字叫做世嘉土星(Sega Saturn,俗稱SS)。在SS上玩的第一款游戲叫做《星際火狐》,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聽過或玩過這款游戲呢?而從1997年開始,索尼PS和世嘉SS這兩種光碟機逐漸全面取代了游戲室里的SFC、MD,電子游戲也在國內正式進入了32位元起步的“次世代”年代。光碟游戲的大容量帶來了游戲畫質的飛躍提升,至今我仍然記得第一次看到《最終幻想Ⅶ》片頭CG時的那種震撼感。盡管在現在看來,當時的CG制作可以說是無比粗糙,但在當時對SFC轉換到PS、SS平臺的我來說,已經足以讓人目瞪口呆。
1999年,大學畢業了,也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臺電腦。從那時開始,就結束了去游戲室和網吧的日子。雖然從大學畢業之后,幾乎就將整個游戲重心從家用游戲主機轉到7PC平臺,但從PS2到PS4,包括DC、N64、GBA、PS P、NDS、Wii、Xbox等游戲主機,仍然無遺漏地被我收藏。當然,這更多的是還是對過往電子游戲情懷的一種宣泄,或者你也可以理解為對當時買不起游戲機只能去游戲室玩的一種“報復性”消費……
11月,PS5和Xbox Series X就要來了,大概率我不會第一時間購買,但一定會在合適的時機將其收藏,畢竟這幾十年的電子游戲情懷,是難以割舍的。
即使不玩,放著也是一種情思。PlayStation 5和Xbox SeriesX,你的選擇是什么呢?
執行副主編 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