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看風景和所處的高度有關系,坐著看是一種景象,站起來看又是一種景象。“一覽眾山小”,那得站在最高峰。在山腳下也可以遙望山巒云海,但所見與山頂上看到的景象有顯著區別,感受、心情也大不相同。古人早就揭示了這個道理,《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望遠不僅意味著站得高看得遠,還意味著人們抒發胸臆、調整心態的復雜情愫。登高望遠不單單指高樓憑窗,或者登上山頂,來個“山高人為峰”,更意味著觀察形勢時視野廣闊,思想認識更上一層樓,進入新的境界。
以登高望遠為題材的詩文許許多多,名篇佳作廣為流傳。陶淵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說明登高和詩意有密切關系。岳陽樓上的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登高望遠的體驗并非詩人所獨有,誰都可能有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只不過往往沒有表達出來,或雖有抒發,未能流傳而已。工作、生活、健身、旅行……人們隨時都可能登上高處,放眼瞭望,自有一番感受。
登高望遠既是常見的生活現象,也作為一項文化體育活動,自古至今流傳下來,進一步形成一種文化心理,用于觀察形勢和思考問題,絕非偶然。站得高看得遠不僅反映了視覺上的規律,還有更深更廣的意涵??吹眠h,不僅視線延長,遠景、全景不是近景的重復,而且望遠會發現尋??床坏降木跋蟆8咛幪魍?,一般比較專注,胸懷也舒展起來,此時更容易“思接千里”,視野的寬廣往往伴著思路的馳騁。古詩文描寫登高多是觀景與抒情相融合?!暗桥R送目”,不僅眼前景物盡收眼底,還有直接看不到,卻能想起來的萬千景象。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寫道:“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眼前的歷史遺跡多么寂寥,引發詩人思古之幽情和生動的想象。登高望遠心潮起伏,不僅因為看風景,更在于此時的心理活動。視野擴展,情思激越,容易使思想感情從種種束縛中解脫出來,看得遠,想得更遠。
登高望遠令人心胸開闊、精神升華。深入想一下,產生這樣的思想境界也不一定非得登上山峰,佇立樓臺。身體的登高有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也不是必備的條件。戰場上的指揮員可能在地下指揮所里運籌帷幄,何必非要登高瞭望。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諸葛亮就在茅草屋里,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極具全局視野,洞悉發展大勢。后來的三國鼎立局面印證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諸葛亮在茅廬里也能登高望遠,“高”不在于他身體立在何處,而在于胸懷大局、把握趨勢的戰略眼光,在于提出了高明的韜略。登高望遠的意義,多指思想境界的廣闊、高遠,至于人體站在哪兒,是高峰還是幽谷,倒不是重要的事情。
把握形勢、思考問題時登高望遠,既然不依賴于身處何地,所以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登高望遠可以經?;S^察國內國際形勢,需要登高望遠的全局視野;謀劃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發展也需要登高望遠的思維方式,放眼大局,在大局中考慮局部的工作。每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工作生活也應該登高望遠地籌劃。個人觀察情況、考慮問題的時間、場合可以更靈活,面臨的問題怎樣認識、怎樣解決,都應該適時地登高望遠。
在思想認識上登高望遠,要有登高的自覺。有時候思想上的靈光一現,也可能挺高明,但通常情況下思考問題作決策還是需要縝密。對相關情況、信息掌握得怎樣?更多地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一步一步地努力,不就類似登高嗎?調查研究基礎上還要分析、判斷,努力站在正確的立場上,把握時代發展大趨勢,也是在“登高”。如果囿于個人私利或者局部利益,眼界狹隘,認識很可能陷入片面性,目光短淺豈能望得遠?觀察形勢、思考問題時有針對性地學習理論和方針政策,也是在登高望遠。用科學理論和豐富知識武裝自己,看問題才會更深刻、更廣遠。思想上的“登高”不僅應該在重要時間節點,或作決策前的重要時刻,更應該平時多下功夫。學習、提升修養的過程也是“登高”的過程,有了良好的素養,看問題才會多有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