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松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黨建辦公室主任)
《黨課參考》如今已經走過20年的青春歲月,我作為她的讀者、撰稿者、用刊者、受益者,深深地覺得她是“黨課田野上的良師益友”。猶記得在她10歲生日那年,我曾為她點贊過;在她年滿20歲,我又為她點上蠟燭,唱起生日歌,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我為《黨課參考》寫過稿。在撰稿過程中,不僅練就了我思黨課、寫黨課、講黨課的素養,更陶冶了我的黨性、格局和情懷。因為《黨課參考》姓黨,任何一個給黨課寫稿的作者,必須站在黨性的立場思考、分析問題,拿出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就在幾年前,我牽頭撰寫了《村干部團結協作之道》這一黨課,從理論到實踐,從表象到本質,從案例到原理,深入剖析,層層剝筍,幾易其稿,最終以較高質量在《黨課參考》刊發出來。這使我深刻認識到“一雙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不易折斷”的道理。由此出發,我更加珍惜與同事之間的團結協作,從而形成了合力,推動基層黨建上新臺階、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
《黨課參考》伴我20年,成了我講黨課的好助手。我去基層黨支部、去區委黨校講過不少黨課,還應上級黨組織邀請給渝東北片區黨員、干部講過黨課。每次上黨課,臺下都是鴉雀無聲,大家凝神靜聽。有人跟我說,你這黨課既連天線,又接地氣,貫通理論和實踐,讓我們受益匪淺。有時我去村、社區或企業上黨課,也有人拉著我的手說,你的課我們喜歡聽。這些稱贊常常讓我受寵若驚,但我知道,這背后都是《黨課參考》的功勞。只要去讀讀《黨課參考》,你就會發現,她既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又關注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的出臺;既關注黨的自身建設,又關注黨建與中心工作的融合;既關注黨務干部的需求,又關注廣大黨員的期盼。
《黨課參考》走過的歲月。我們黨這些年先后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只要翻開《黨課參考》,在第一時間總能看到她設計了這些主題教育的高質量黨課。而這些黨課不落時代、不落俗套,從選題到構思,從觀點到論據,從論證到邏輯,從引經據典到現實檢索,從策劃黨課到推出黨課,既體現了時代性,又凸顯了針對性,還注重了鮮活性,往往就能信手拈來,登臺講課。如果再結合自己的思考和當地的黨情案例等,更能讓自己的黨課生動而又形象,深刻而又透析,讓聽眾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到黨課的魅力。因此,每一次上黨課前,我都要捧讀《黨課參考》上的黨課,細細品味,細細咀嚼,直到心領神會,再下筆充分吸納,深入借鑒,擬定我的黨課提綱。這次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由于我在直接負責綜合組的工作,自然我也要身臨其境,講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黨課。我又一次復習了《黨課參考》上關于這方面的黨課,也再次受到了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好評。
我的工具書《黨課參考》。讀了《黨課參考》,我深切感受到,那一個個黨課里的故事深入淺出,那一個個黨課里的哲理躍然紙上,那一個個黨課里的藥方對癥管用。每一篇文章都精挑細選、寓意深刻,政治性、思想性、時代性、可讀性融為一體,無異于一份觸及思想、洗滌靈魂、升華人生的心靈雞湯。正因為如此,我作為分管基層黨組織建設多年的組工干部,不僅要自己在學用《黨課參考》中“補鈣壯骨”,還有義務引導黨員干部在學用《黨課參考》中“強身健體”。不管是與黨員干部交流,還是在座談會等其他場合,我總忘不了和他們一起交流《黨課參考》守正創新的辦刊宗旨,向他們推薦《黨課參考》的文章,和他們分享《黨課參考》里那些鮮為人知、充滿激情、暖人心窩的感人故事,讓他們從中受到啟迪,升華思想,從而書寫共產黨人的人生華章。
同《黨課參考》一起成長。我曾經分管的一位年輕干部被下派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他讀了我推薦的《黨課參考》刊出的關于扶貧干部先進事跡的文章,還打電話跟我說,他們就是我的一面鏡子,我要像他們一樣寧肯脫一層皮,也要讓群眾真脫貧。從此,他就長期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和貧困群眾打成一片,和村干部一道,共同為貧困戶找到了致富產業,徹底改變了貧困村的面貌。村里的群眾笑了,他笑了,我也笑了。
相信《黨課參考》的未來。順應網絡時代潮流,走出一條線上線下相呼應的新路子,走在新時代前列,這是我對《黨課參考》的真誠期待。我也會一直把《黨課參考》讀下去,從里面不斷汲取黨性“營養”、感悟真理力量、增強斗爭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