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杏娟
《細胞的增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 分子與細胞》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對第一章細胞學說中“新的細胞可以由老的細胞產生”這一結論的具體說明,同時為學生今后學習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生物變異等內容奠定了基礎,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節涉及的內容較多,共需三個課時組織教學,在此,筆者針對第二課時(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內容進行說課。
高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正趨于成熟,且通過前面幾章的學習,了解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課程標準的理念,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概述細胞有絲分裂的具體過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細胞周期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DNA 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重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形態變化。
難點:染色體、DNA 的數量變化。
導學案、制作染色質(體)模型的工具、有絲分裂過程的動畫、多媒體課件。
教法:多媒體教學法、模型構建法。
多媒體教學法主要是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有絲分裂的過程,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模型構建法是指學生通過構建模型,建立對有絲分裂過程的直觀體驗和感性認識,理解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弄清楚染色體、染色單體、DNA 之間的關系。
學法:學案導讀法、獨立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利用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閱讀教材,初步了解課本內容,構建知識體系。在突破重難點時,讓學生獨立探究理解有絲分裂每個時期的特點,合作探究嘗試發現染色體和DNA 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復習導入:通過復習細胞周期的概念直接引入本課。
2.自主學習、開放生成。
以往對有絲分裂過程的講解都是對照教材講完特點就畫圖或者觀看動畫,但通過課后作業筆者發現,這樣效果并不好,學生還是沒有掌握相關知識點。究其原因,是學生不能直觀理解有絲分裂過程,尤其是染色體的形態變化等抽象的知識點。因此,筆者嘗試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易于掌握此知識點。
活動一:有絲分裂的過程探究。
(1)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各個時期的特點,完成導學案相應表格。(設計意圖:一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使學生慢慢對生物產生興趣;二是檢查學生自學及文字表達能力。)
(2)抽取幾個學生的表格進行投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最后老師展示一張標準表格。(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自我修正;二是讓學生學會相互評價、交流。)
(3)老師播放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動畫,學生體會每個時期的特征,并觀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設計意圖: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理解有絲分裂的動態變化過程。)
(4)讓學生分組合作,幫老師設計教具:以2 對4條染色體為例,需要通過教具讓同學們理解這4 條染色體的形態變化,以及最終分配到子細胞中的過程。(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理解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形態變化;二是提升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活動二:繪制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 的數量變化曲線。
(1)說出DNA、染色體為什么會加倍、會減半,明確加倍、減半的時期。(設計意圖:讓學生加深對有絲分裂過程的理解;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說出整個過程中DNA、染色體、染色單體數目的變化規律,完成導學案相應表格。(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有絲分裂過程中DNA、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學生動手繪制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數量變化曲線。(設計意圖:加深對有絲分裂過程中DNA、染色體數量變化規律的理解;學會規范作圖;學會分析曲線。)
3.課程總結:結合板書對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進行復習回顧。(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4.課堂鞏固練習。(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本課重難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此節內容十分抽象,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要注意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首先,利用學案明確學習目標,梳理基礎知識,形成大體輪廓;然后,通過動畫讓學生感受細胞分裂過程的連續性和動態性;最后,構建染色質(體)的模型,進一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細胞的增殖
一、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1.過程
分裂間期:DNA 的復制和相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體、紡錘體出現,染色體散亂排列。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兩條染色體,在紡錘絲的牽引下向兩極移動。
末期,核膜、核仁重現,染色體、紡錘體消失。出現細胞板,并向四周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
2.染色體、DNA 的數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