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魏海政
“硬件條件越落后,就越是需要先進的教育。”九年來,山東省淄博市高新區第八小學校長傅琴,帶領老師們在“教師成長”“課堂建設”“課程改革”上做足了功夫,也帶來了這所鄉村小學質的提升。
教師成長是第一要緊的事兒。
因為學校地處偏遠農村,九年前,傅琴剛出任校長時,學生還不足600 人,主要來自周邊三個自然村和外來務工人員家庭。論辦學條件和生源現狀,其都處于劣勢。
“教師成長是第一要緊的事兒,舍此,教育皆是空談。”這是傅琴一直堅持的“學校發展觀”。原先,教師備課多是“單打獨斗”。傅琴來到學校后,引入“三智備課”激發潛能。自我備課激發個體智慧,同科備課碰撞集體智慧,教研組再次融課生成創新智慧。這種嶄新的備課模式,讓每一位教師真正融入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究常態。“堂堂做研究”“課課有研究”,智慧的生成、融合,隨之帶來了創新、高效的課堂。傅琴又創新了“綠色”評價體系,立足各學科特點,不唯考試,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自身的優勢,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綠色評價”催生了一系列草根課堂研究。傅琴將“九級臺階法”作為教師校本培訓必修課,“基于農村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策略研究”“鄉村小學如何開展課外閱讀”等一系列契合學生實際需要的草根課題應運而生。教師的教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錘煉。
課堂要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和能力。
教師的成長,最終要體現在課堂上。“好課堂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教師的目光不應只停留于知識的疊加,而應致力于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和智慧,讓課堂因智慧的激蕩而成為美的磁場。”傅琴說。九年來,她帶領全校教師從生本教育起航,開啟“四疑四探”教學模式研究實踐,追求“以學為本”,形成了“六了兩不一探究”的“智美課堂”。所謂“六了”,就是指課上學生該說的“說了”,該想的“想了”,該練的“練了”,教師該講的“講了”,該評的“評了”,下課時作業本要及時“收了”。“兩不”是指“不讓學生做機械重復性作業,不占用學生其他學科及課余時間”。“一探究”則指布置作業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意識和能力。“課堂結構求‘密’,講解求‘精’,方法求‘活’,訓練求‘實’,為學生打好‘基底’,減負增效,讓學習成為一種樂在其中的享受。”學生學習“日日清”,不再擠占課余去“拼時間”,從“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就這樣,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學校還創新了作業布置的形式,語文作業包括閱讀記錄卡、演講記錄卡、讀書手抄報、讀書思維導圖等,數學作業有“數學知識樹”“數學閱讀”等,英語則引導學生做“英語小報”等。
“四自”課程讓每個孩子找到“生長點”。
“進一步深入挖掘農村獨有的教育資源,辦出與城區學校不一樣的氣質,將會是高新八小未來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生長期’。”
學校充分利用周邊優勢教育資源,讓課堂延伸到社會大課堂,不但建立了紅色景點、百糧春酒廠、敬老院、鋼廠、焦化廠、消防大隊等20 余個校外實踐基地,還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變遷”“紅色文化研究”“我的家風家訓”等研究性學習活動。這是傅琴“悅天性,啟智慧,成大美,達天下”教育理念的生動實踐。“為每個兒童設計課程”,將視野從“學科本位”向“兒童本位”回歸,于是便有了“四自”課程體系,“自省式”隱性課程立足于學生的自我提升,“自悟式”校外生活體驗課程為學生打開生活的窗口,“自研式”拓展課程開拓學生的視野,“自選式”社團課程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
五年級學生李昊陽在“酒文化研究”活動中,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在為期近一個月的“酒文化”主題探究中,不僅了解到“酒是怎樣釀成的”,還主動寫出了數千字的“中國酒文化研究報告”,成了“酒博士”。“社團活動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興趣變成愛好,愛好變成特長,特長發揮極致,于是就成了天才。”傅琴說,“語數英加上開設的27 個社團,這樣一個班里可能就會出現30 個第一名。”“只要我們的教育給力,村小娃也可以享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盡管是農村學校,傅琴卻有著無比的自信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