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陽市優秀黨務工作者、遼陽縣河欄鎮雞鳴寺村第一書記 欒世祿
1984年,我從沈陽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就職于遼寧出版集團,多年從事農業圖書編輯和出版工作,半生與“農”結緣。2018年5月,組織上派我到遼陽縣河欄鎮雞鳴寺村擔任第一書記。于是,臨近退休年齡的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夢想——把“農”字底色轉化為出彩亮色,讓村子強起來,讓村民都富起來。
雞鳴寺村位于遼陽縣東部山區、湯河水庫上游,由于地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村里養殖業和工業發展受到限制,大田作物為清一色的玉米,村級集體經濟長期薄弱。
路子向哪兒闖,步子怎么邁?我帶著諸多疑問,白天忍著腿腳皮膚感染造成的疼痛,入戶走訪,學習調研;夜里與蚊蠅周旋,記錄民情,研究對策。經過3個月的反復論證,《“三產聯動,融合發展”產業發展規劃》終于出爐了,這一發展規劃以打造觀光農業為長遠主導目標,以建設“一廊四區兩園”為產業發展基礎,打造“三產帶二產連一產”的多維度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把村里的日光溫室開發轉型作為“車間”設施應用,推廣栽培高效益、多用途、抗性強、易管理、具有初(深)加工潛力的花卉、果木、山野菜等作物。
經過我和鎮、村干部共同研究論證,確定將蓖麻養蠶、培育蛹蟲草、栽培加工蒲公英作為首批具體實施的產業項目,之后陸續發展油用牡丹、鮮食核桃、薄皮核桃、臭椿樹、彩色蠶等既有觀賞性又具有經濟價值的種植、養殖項目。
產業項目確定后,我充分利用多年積累的人脈資源和專業知識特長,圍繞目標任務一件一件抓落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
我先是主動聯系了自己的母校——沈陽農業大學,在村部前建立了“沈陽農業大學食藥同源野菜生態栽培與利用示范基地”,由村里的專業合作社負責生產,采用良種、良法生態栽培蒲公英40畝,并成功加工出“雞鳴寺蒲公英手工茶”,迅速得到了市場認可,該示范基地現已成為雞鳴寺村鄉村振興的“樣板園”、農民增收的“助推器”。緊接著,我又多方聯系,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引種了薄皮核桃及其砧木、臭椿樹(葉子可飼育蓖麻蠶),從北京林業大學引種了油用牡丹和鮮核桃,組織鎮村干部和種植養殖能手到省內外多地參觀學習,落實蓖麻種子、蓖麻蠶種等具體事項,與涉農企業洽談合作……諸多強村富民的發展項目陸續在雞鳴寺村獲得成功。
如何全力做好水源地保護工作?經過全方位考證后,我根據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提出了“選用紫花苜蓿建立生態防護屏障”的方案,得到了有關部門、鎮領導的充分認可和大力支持。目前,湯河水庫上游河欄段庫濱帶紫花苜蓿緩沖帶生態防護工程已全面竣工。
如今,放眼望去,茫茫水源地已成廣袤的綠洲,垃圾清除、野禽飛來,碧草青青、魚躍蝶舞。雞鳴寺村徹底甩掉了“窮帽子”,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滋潤。村民的脫貧致富夢和我的強村富民夢正在變成幸福美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