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龍龕》收錄的“”“”“”“”皆“拆”字異寫,《龍龕》分作兩條(兩個異體字組),此一不妥;“”“”作為“柝”字俗訛,與開拓之“拓”存在通假關系,通假字并不屬于異體字,《龍龕》“拓”字不訓開,而以“”為“拓”字俗書,以“”為“拓”之或作,二不妥;“”“”作為“柝”字俗訛,在用作擊柝義時與“”字俗書“”存在異體關系,而與“拓”字無關,《龍龕》“拓”字之下不收擊柝義,而以“”“”“”列為同條,三不妥;“拓”字有復姓用法(拓跋氏、拓王氏),有之石反(同“摭”)一讀,而“”“”“”沒有姓氏用法,亦不讀之石反,《龍龕》不加區別,四不妥。由于《龍龕》“拆”字相關字形說解失誤,給后世大型字書編纂、漢字的標準化工作以及漢字域外傳播等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龍龕手鏡》(以下簡稱《龍龕》)是遼代僧人行均為解讀佛經文獻而編纂的一部大型字書,在中國辭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全書收錄被釋字26433個,這些字主要來源于佛經文獻,其中不少是唐五代時期寫本佛教文獻出現的俗字、訛字。《龍龕》按部首、四聲編排,受編纂體例影響,書中收錄的字與佛經文獻失去聯系,加之傳寫轉錄失誤與編纂失誤,書中存在大量的疑難字,從而嚴重影響到《龍龕》一書的使用價值和研究價值。
隨著《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兩部大型字書的出版,學界開始對包括《龍龕》在內的大型字書疑難字進行考釋與研究,產生了一批重要成果,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①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②鄭賢章:《龍龕手鑒研究》,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③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漢文佛典疑難俗字匯釋與研究》①鄭賢章:《漢文佛典疑難俗字匯釋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6年。,鄧福祿、韓小荊《字典考正》②鄧福祿、韓小荊:《字典考正》,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③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以及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研究》④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疑難字續考》⑤楊寶忠:《疑難字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疑難字三考》⑥楊寶忠:《疑難字三考》,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等,考釋成果涉及源出《龍龕》的疑難字數以千計。盡管如此,《龍龕》仍有大量疑難字有待考證。
本文試對《龍龕》收錄的與“拆”字相關的幾個疑難字進行考釋,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龍龕》“拓”字音託、訓手承物、訓姓者,唐寫本《唐韻》殘卷入聲《鐸韻》他各反(與“託”字同一小韻):“拓,手承物。又虜復姓,二氏周王①《廣韻·鐸韻》他各切:“拓,手承物。又夷復姓,《周書》王秉、王興并賜姓拓王氏,又有拓拔氏。”此“二氏”謂拓王氏、拓拔氏,而“周王”語意不明,當有脫漏。。”此蓋《龍龕》所本。“拓”訓手承物,今字作“托”,謂托舉也。佛經文獻(包括佛經和為佛經所作的音義書)有用例。大正藏本《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三:“于角武事當有力能。所謂按摩、拍毱、托石、跳躑、蹴蹋,攘臂扼腕,揮戈擊劍,伏弩控弦,投輪擲索。”“托”字房山石經本同,宋、元、明本及圣本作“託”,斯3697號敦煌寫卷亦作“託”②黃永武:《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30冊,第559頁。,趙城金藏本作“”③《中華大藏經》編委會:《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第27冊,第563頁上。,“”即“托”字異寫。可洪所見本作“託”,《可洪音義》卷十一《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三音義:“託石,《經音義》④玄應《一切經音義》之簡稱。作拓、、、,四同,他各反。”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簡稱“可洪音義”),北京:線裝書局《高麗大藏經》本(34、35冊),2004年,第34冊1014c。玄應所見本則作“拓”,《玄應音義》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三音義:“拓石,古文(清嘉慶宛委別藏本作“”,清海山仙館叢書本右旁作斤)、(清嘉慶宛委別藏本、海山仙館叢書本并作“祏”)二形,今作(清嘉慶宛委別藏本作“柝”、海山仙館叢書本誤作“析”),同,他各反。”⑥(唐)玄應:《一切經音義》(簡稱“玄應音義”),北京:中華書局《中華大藏經》本,1993年,第57冊83c。《可洪音義》之“”“”即《玄應音義》“”“”轉寫失誤者;《慧琳音義》卷四十八作“”“”⑦(唐)慧琳:《一切經音義》(簡稱“慧琳音義”),北京:線裝書局《高麗大藏經》本,2004年,第42冊1023b。,則是“”“”二字之異寫。《玄應音義》“拓石”二字下僅僅指出了“拓”字“古文”及“今字”字形與讀音,無釋義;《可洪音義》于“託石”下僅僅指出了“託”字《玄應音義》所出四種字形及讀音,亦無釋義。《瑜伽師地論》“拓(託、托)石”為“角武事”之一,尋味文意,當是以手舉石墩,練家多以此法提高臂力。佛經文獻“拓”字有手承物用例。《希麟音義》卷六《八大菩薩曼茶羅經》音義:“拓缽,上他各反。《切韻》:手承物也。”⑧(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簡稱“希麟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1冊825a。對應佛經作“左手安臍下拓缽”。又卷八《根本藥事》卷五音義:“拓頰,上他洛反。《集略》云:手拓物也。”⑨(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第41冊835a。對應佛經作“以手拓頰,愁嘆而住”。“拓”亦是以手承物之義。《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二:“時王聞已,托頰思惟。”“拓頰”“托頰”字異而義同,“拓”“托”亦皆以手承物之義。《慧琳音義》卷四十五《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音義:“柱頰,上誅縷反。《考聲》云:杜(柱),拒也。拓類(頰)也。《說文》從木,主聲。”“拓類(頰)”之“拓”,亦取手承物之義。
“拓”字又有按據之義,字亦或作“托”。佛經文獻亦有用例:《玄應音義》卷一《大集日藏分經》卷八音義:“拓地,古文、二形,今作(《慧琳音義》卷十七轉錄作“”),同。他各反。”①(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北京:線裝書局《高麗大藏經》本,第32冊9c。《可洪音義》卷三《大集日藏經》卷八音義:“柘地,上音託。正作拓。”②(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4冊713a。對應佛經大正藏本作“斗有四星如人拓地”,“拓”字宮本作“托”。《慧琳音義》卷三十七《陀羅尼集》卷五音義:“右手拓地,湯洛反,此字更有異音,今不取。經意以右手掌按地,是結印誦真言也。”③(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2冊785b。對應佛經大正藏本同,元、明、甲、乙本“拓”作“托”。《可洪音義》卷十三《泥犁經》音義:“欲鋸,居去反。按也,手拓地也。正作據也。”④(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27b。對應佛經作“欲據”,“據”“按”義同。《可洪音義》卷二十六《東夏三寶感通錄》卷下:“掌托,音託。正作拓也。”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545a。對應佛經云:“雍州鄠縣南系頭山寺者,其山本舟人系船其頂,故以名焉。昔太一未分,山連太行、王屋,白鹿河水停于此川,號為山海。及巨靈大人秦洪(或作“供”)海者,患水浩蕩,以左掌托太華,右足蹋中條,太一為之裂,河通地出,山遂高顯,仍本號為。張衡《西京賦》云‘高掌遠跖以流河曲’者是也。”《文選·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屃,高掌遠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薛綜注:“華,山名也。巨靈,河神也。巨,大也。古語云:此本一山,當河,水過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足蹋離其下,中分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赑屃,作力之貌也。”李善注:“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矍踢,掌華蹈襄。”《漢書·揚雄傳上》:“河靈矍踢,(顏師古注:“古掌字。”)華蹈襄。”顏師古注引蘇林曰:“河靈,巨靈也。華,華山也。襄,襄山也。掌據之,足蹈之也。”
“拓”字佛經文獻又用為解開之義:《慧琳音義》卷五十一《寶生論》卷四音義:“用,湯洛反。《易》曰:重門擊,以御暴客。《春秋傳》曰:魯擊聞于邾。《說文》從木,橐聲。論作拓,是落柘(拓)失節貌也。論義不同,誤用也。”《可洪音義》卷十一《成唯識寶生論》卷四音義:“用拓,他各反。”⑥(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4冊1051b。對應佛經作“還將此難用拓馀疑”,“拓”猶解除也。《成唯識寶生論》卷五又云:“還將此理用遣馀疑。”“拓”“遣”義同。慧琳改“拓”作“”,非是,“馀疑”文意不通。
《說文》十二篇上《手部》:“拓,拾也。陳宋語。從手,石聲。摭,拓或從庶。”大徐等之石切。《萬象名義·手部》:“(拓),之石反。取也,(拾)也。”⑦[日]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簡稱“萬象名義”),北京:中華書局縮印日本崇文叢書本,1995年,第53頁上。《新撰字鏡·扌部》:“摭,之石反,拾也。拓,上字同,取也。”⑧[日]釋昌住:《新撰字鏡》,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國語學國文學研究室編《古典索引叢刊》本,第562頁。故宮本《王韻》入聲《昔韻》之石反:“摭,拾。或作拓。”①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19頁。故宮本《裴韻·昔韻》之石反:“摭,拾。亦拓。”②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第621頁。唐寫本《唐韻·昔韻》之石反:“摭,拾。又作拓。”③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第711頁。據此,“拓”字本為陳宋方言用字,與“摭”同字,音之石切,義為拾取。《龍龕》“拓”字又之石反者,亦與“摭”同也。“庶”字甲骨文、金文從火,石聲。于省吾云:“甲骨文庶字是‘從火石、石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也即煮之本字。凡會意兼形聲字,仍應屬形聲的范圍。”④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庶》,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434頁。石、庶表音功能相同,故石旁、庶旁可以替換。“拓”之作“摭”,猶“跖”之作“蹠”、“?”之作“蟅”、“柘”之作“樜”、“坧”之作“墌”。音之石反、訓拾取之字傳世文獻多用“摭”,而“拓”字罕覯。
開拓字本作“袥”,《說文》八篇上《衣部》:“袥,衣衸。從衣,石聲。”大徐等他各切。段玉裁注:“《廣雅》:衩、衸、袥,膝也。《玉篇》:膝,裙衸也。按膝者,裙衩在正中者也,故謂之袥,言其開拓也。亦謂之衸,言其中分也。袥之引伸為推廣之義。《玄瑩》曰:天地開辟,宇宙袥坦。《廣雅·釋詁》曰:袥,大也。今字作開拓,拓行而袥廢矣。”《廣雅·釋詁一》:“袥,大也。”王念孫疏證:“袥之言碩大也。袥,曹憲音託,各本訛作祏,惟影宋本不訛。《說文系傳》引《字書》云:袥,張衣令大也。《玉篇》:袥,廣大也。《太元(玄)·元(玄)瑩》云:天地開辟,宇宙袥坦。漢《白石神君碑》云:開袥舊兆。《文選·魏都賦》注引《倉頡篇》云:斥,大也。《莊子·田子方篇》:揮斥八極。李軌音託。《漢書·楊雄傳》云:拓跡開統。拓、斥并與袥通。《魯頌·閟宮篇》:松桷有舄。毛傳云:舄,大貌。徐邈音託。義亦與袥同。”《萬象名義·衣部》:“(袥),他各反。衣(衸)也,大也。”⑤(日)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第281頁上。故宮本《王韻》入聲《鐸韻》他各反:“袥,開衣令大。”⑥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第524頁。唐寫本《唐韻》同。故宮本《裴韻》注文作“開衣領大”,“領”為“令”字聲誤。《龍龕》“袥”訓開衣領令大,衍“領”字。《廣韻》“袥”訓開衣領,既誤“令”為“領”,又脫“大”字。漢《桐柏廟碑》:“開袥神門。”洪適云:“袥,即拓字。”開張用手,又以俗書衤、扌二旁形近相亂,故“袥”變從手作“拓”,與之石切、訓取之字同形。“拓”音他各反、訓開張擴大,漢代文獻已見用例。《漢書·揚雄傳上》:“恤胤錫羨,拓跡開統。”顏師古注引應劭曰:“拓,廣也。”顏師古“拓”音託。漢《費鳳別碑》:“恢遐祖之鴻軌,拓前代之休蹤。”“拓”“恢”同義對舉,皆發揚光大之義也。佛經文獻“拓”字又多用作開拓之義。《玄應音義》卷十三《大般涅槃經》下卷音義:“開拓,古文(袥)、二形,今作,同。他各反。拓亦開也。”⑦(唐)玄應:《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32冊177b。對應佛經作“開拓”。又卷十九《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三音義:“開,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廣疋(雅)》:,大也,亦開也。經文作字,與摭同,之石反。,拾也。非字義。”①(唐)玄應:《一切經音義》,《中華大藏經》本,第57冊45b。《慧琳音義》卷五十六《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三音義轉錄《玄應音義》“開”作“開拓”,“”為玄應所改正字“袥”之俗書,“拓”為佛經用字;“古文”之“”轉錄作“”,“”“”一字異寫,右旁皆從篆文“斥”隸變;“今作”之“”轉錄作“”,“”“”亦一字異寫;引《廣雅》之“”轉錄作“”,“”“”并“袥”字俗訛;“經文作”與后兩“”字并轉錄作“拓”,魏晉以下,開拓之“拓”成為正字,“”即“拓”字俗書。對應經文作“開拓”。《慧琳音義》卷八十二《西域記》卷七音義:“拓境,上湯洛反。《考聲》云:拓,開也,大也。轉注字也。”②(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3冊695b。對應佛經作“拓境四方”。衤、礻二旁形近相亂,故開袥之“袥”俗又作“祏”,與音石、訓宗廟主之字同形。《可洪音義》卷二十七《高僧傳》卷四音義:“開祏,音託。又音石,非。”③(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568c。對應佛經作“開拓”。又《續高僧傳》卷五音義:“開祏,音託。從扌。”④(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585c。對應佛經從扌作“開拓”。俗書扌旁又與木旁形近相亂,故開拓之“拓”俗又作“柘”,與之夜切、訓木名之字同形。《可洪音義》卷二十八《辯正論》卷三音義:“開柘,音託。”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623c。又卷三十《比丘尼傳》卷一音義:“開柘,音託。”⑥(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723b。對應佛經并作“開拓”。“拓”“託”音同,故“開拓”佛經文獻又作“開託”⑦張小艷《敦煌變文校讀札記》指出:“拓”指開拓、擴展,敦煌文獻中常借“托(托)”來表示。文載《漢語史學報》第十八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25—237頁。。《可洪音義》卷二十四《出三藏記》卷九音義:“開,音託。正作拓也。”⑧(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436a。對應佛經作“開託”。大正藏本《法苑珠林》卷八十七:“開託心神。”明本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開拓”。
復姓拓跋之“拓”亦或作“託”“托”,大正藏本《高僧傳》卷十:“后拓跋燾復克長安,擅威關洛。”宋、元、明本及宮本作“託跋燾”。又卷二:“時魏虜託跋燾聞讖有道術,遣使迎請。”“託”字宋、元、明本作“托”。又卷三:“有頃,魏虜託跋壽(燾)西伐姑臧,涼土崩亂。”“託”字元、明本作“拓”。《廣弘明集》卷六:“帝姓託跋氏,諱伏釐,后名燾。”《慧琳音義》卷八十四《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音義:“託跋燾,徒到反。魏世祖名也。”⑨(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3冊732a。并其例。漢文文獻“拓跋”亦或作“托跋”。《古今姓氏書辯證·鐸韻》:“拓跋,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為氏;或說自云拓天而生,拔地而長,遂以為氏。”“拓天而生”,《資治通鑒·魏紀九·元皇帝上》胡三省注作“托天而生”。《五音集韻》入聲《鐸韻》:“拓,手承物。又虜復姓二氏:《周書》王秉、王興并賜姓拓王氏;又有拓跋為氏,初,黃帝昌意少子受封此(北)土,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為氏,跋亦作拔;或說曰(自)云:拓天而生,拔地而長,遂以氏焉。后魏孝文大(太)和二十年以為元氏也。”《南齊書·魏虜傳》:“魏虜,匈奴種也,姓托跋氏。”《龍龕》“拓”字音託、訓姓者,當是“拓跋”為復姓,“拓”字單用不為姓。
現將“拓”字在佛經文獻中的主要用法歸納如下:
1.“拓”字音託、訓手承物,字亦作“托”,不作“拆”。
2.“拓”表按據之義,字或作“托”,不作“拆”。
3.“拓”表解開義,不作“拆”。
4.“拓”本音之石反,義為拾取,同“摭”,不作“拆”。
5.開拓字本作“袥”,開張用手,又以俗書衤、扌二旁形近相亂,故“袥”變從手作“拓”,字或作“托”“託”。
6.復姓拓跋之“拓”亦或作“託”“托”,不作“拆”。
《廣雅·釋詁三》:“捭、發、張、闡、袪、撦、坼、啟、辟、?、闓、磔、閻、苫、閜,開也。”“開”有張開義,有分開義,“坼”訓開,乃是分開之“開”。《萬象名義·土部》:“(坼),恥格反。裂也,分也。”?[日]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第8頁上。故宮本《王韻》入聲《陌韻》:“(坼),丑格反。裂。”同一小韻又云:“(),開也。”①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第520頁。《玄應音義》卷十七《俱舍論》卷九音義:“開(坼),《埤蒼》作,同。恥格反。《說文》:,裂也。《廣疋(雅)》:,分也。”②(唐)玄應:《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32冊232c。對應佛經作“昔時曾有谷處開坼,以籌挑取,隨得谷粒”,謂打谷場中有縫隙,以小棍往外挑,于是得到谷粒。“”字正取分、裂之義。《可洪音義》卷十三《起世因本經》卷二音義:“開,上丑格反。裂也。正作()、二形。”③(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中華大藏經》本,第59冊1025C。《龍龕》卷三《片部》:“,丑格反。開也。”④(遼)釋行均:《龍龕手鏡》,第362頁。“坼”“”讀音相同,“裂”“[分]開”意義相同。《玉篇·片部》:“,恥格切。今作坼。”“拆”字在佛經文獻中又用作“坼”,表開裂之義:《可洪音義》卷二十一《賢愚經》卷十二音義:“杖,上丑格反。裂也,開也。正作、二形也。又先擊反,誤也。”⑤(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5冊326c。《賢愚經》卷九:“爾時太子見諸乞兒,身體羸瘦,衣被弊壞,左捉破器,右持折杖,卑言求哀,從人乞丐。”據《可洪音義》,拆(坼)杖謂破裂竹杖;經作“折杖”,當是“拆杖”俗訛。大正藏本《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遂便拆裂出青蓮花。”“拆”字宋、元、明本及宮本作“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二:“頭發蓬亂,手足坼裂。”“坼”字宋、元、明本及宮本作“拆”。《佛祖統紀》卷三十一:“大小便時,地為開拆,利已還合。”“拆”字甲本作“折”,誤;《法苑珠林》卷二載其事云:“其土人大小便時,地為開坼,便利訖已,地還自合。”《長阿含經》卷十八云:“其土人大小便時,地即為開,便利訖已,地還自合。”“開拆”“開坼”“開”義同,皆謂裂開。《大唐西域記》卷十:“吾學藝多能,恐腹拆裂;悲諸愚闇,所以持照。”明本“拆”作“折”,誤。又卷十一:“言聲未靜,地便拆裂,生身墜陷,遺跡斯在。”“拆”字宋、元、明本及宮本作“坼”。《慧琳音義》卷五十九《四分律》卷十四音義:“孔,古文(當從《玄應音義》作“”,即“”字俗書)、(?)二形,同。呼亞反。《說文》:(罅),裂也,也。”⑥(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2冊208b。“”字《玄應音義》作“(坼)”。
“拆”字在唐代又用作“搩”,“搩”本作“磔”。“磔”本義為張開,引申之,張開一手,從拇指到中指的長度稱作一磔。“磔”用作長度單位,以與手相關,因變從手作“搩”,聲旁變易又作“拆”。《可洪音義》卷九《蘇悉地羯啰經》中卷音義:“一,丑格反。”⑦(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4冊954c。對應經文作“一搩”。大正藏本《蘇悉地羯羅經》卷中:“取枝量長兩指一析。”甲本“析”作“磔”。《蘇悉地羯羅經》卷下:“取枝量長兩指一折”。“析”“折”并“(拆、搩)”字俗訛。《慧琳音義》卷三十五《蘇悉地經》卷下音義:“二指,恥革反。,開手爪中指所及為量也。銛剗,上相閻反,利也,從金,舌聲,經作籤,非也。下察盞反,《韻英》:剗,削也,從刀,戔聲。”①(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第75冊128下。《可洪音義》卷九《蘇悉地羯啰經》卷下音義:“指,丑格反。”②(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4冊955c。對應佛經作:“以佉達羅木,為橛四枚,其量二指折藏籤剗一頭,如一股杵。”大正藏校勘記:“甲本頭注朱書曰:折藏未詳,折恐磔乎?上亦云:兩指一磔,故籤恐當作纖。”卷中又云:“以佉達羅木,為橛四枚,其量二指拆,籤剗一頭,如一股杵。”“拆”亦同“搩(磔)”。《慧琳音義》卷三十二《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音義:“磔耶,上張革反。《廣雅》云:磔,張也,開也。案磔者,今之唐言一(拆)也。謂將手大拇指與第二指張開一是也。《文字典說》從石桀聲。經從手作搩,誤也。”③(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2冊695b。《可洪音義》卷六《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音義:“一(搩),知格反。一張手也。又音竭,非。”④(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4冊842a。對應佛經作:“眾生內體性者,為一搩耶?一尺耶?一指耶?”《希麟音義》卷五《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卷中音義:“量,上丑格反。《切韻》:毀也。《考聲》:以手拓物也。經文作(拆),俗用變體。”⑤(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1冊815b。對應經文作“作佛手一磔量”,原注:“佛手一磔,今人之三磔。以二尺四寸準也。”“磔”字宋、元、明本及甲本作“坼”,“坼”當是“拆”字形誤。
“拆”字佛經文獻或音他各反,與“拓”“托”讀音相同。“拆外”猶言“向外”,字亦或作“托”“拓”。《慧琳音義》卷三十五《一字頂輪王經》卷四音義:“拓外,湯洛反。《考聲》云:拓,開也。從手,從石。經中從作(拆),恥革反,非也,不成字也。”⑥(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42冊749b。《可洪音義》卷九《一字佛頂輪王經》卷四音義:“外,上他各反。”⑦(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4冊944a。對應佛經高麗藏作“右手當胸()外揚掌”,中華藏校勘記謂諸本作“向”⑧《中華大藏經》編委會:《中華大藏經》,第23冊,第463頁下。,房山石經作“”。《可洪音義》卷七《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九音義:“外,上他各反。”⑨(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高麗大藏經》本,第34冊862b。對應經文房山石經作“右手托外揚掌”,趙城金藏本亦作“托”;大正藏本作“拆”,磧砂藏、永樂北藏等作“拓”。
現將“拆”字在佛經文獻中的主要用法歸納如下:
3.“拆”字多為“析”字俗訛。此種用法的“拆”字不作“拓”。
4.“拆”字在唐代又用作“搩”,“搩”本作“磔”,為長度單位。此種用法的“拆”字亦不作“拓”。
5.“拆”字與“拓”“托”為異文,“拆(托、拓)外”與“向外”為異文。然“拆”字無手承物之義。
遼僧行均《龍龕手鏡》是為僧眾解讀佛經而編撰的一部字書,書中收錄了大量俗訛字,這些俗訛字主要來源于佛經或佛經音義書。行均解釋佛經文獻俗訛字主要參考了《玄應音義》《慧琳音義》《江西隨函》《郭迻經音》《香嚴隨函》等佛經音義書和《說文》《玉篇》等字書以及唐代《切韻》系韻書。
通過前面兩節“拓”“拆”二字用法的測查,我們發現在佛經文獻中“拆”并不同“拓”。那么,《龍龕》謂“”為“拓”之俗字、“”為“拓”之或作,所據為何?《龍龕》所據當是《玄應音義》。
玄應為佛經“拓”字所作音義有四處,四處“拓”字佛經用法不盡相同,其中“拓地”之“拓”義為按據,“拓石”之“拓”義為托舉,另外兩處“拓”字與“開”字連言,“拓”亦開也。而玄應為四處“拓”字所作音義內容大致相同,均指出了“拓”字兩種“古文”字形和一種“今作”字形。現將上文所引《玄應音義》相關說解簡要歸納如下:卷一:“拓地,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①(唐)玄應:《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32冊9c。又卷十三:“開拓,古文(袥)、二形,今作,同。他各反。拓亦開也。”②(唐)玄應:《一切經音義》,《高麗大藏經》本,第32冊177b。卷十九:“開(拓),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廣疋》:,大也,亦開也。經文作(拓)字,與摭同,之石反。,拾也。非字義。”③(唐)玄應:《一切經音義》,《中華大藏經》本,第57冊45b。卷二十二:“拓石,古文、二形,今作,同,他各反。”④(唐)玄應:《一切經音義》,《中華大藏經》本,第57冊83c。清·莊炘《玄應音義》卷二十二校正云:“拓,本音之石切,《說文》:拾也,陳宋語,或從庶作摭。《廣韻》始音他各切,手承物也。又拓有開義,揚雄《甘泉賦》云‘拓跡開統’是也。作即柝俗字,非古文。祏當作袥,《廣韻》:開衣領。義近相借。祏,廟主,非此用也。”莊氏謂“祏”當作“袥”,是也;謂“”即“柝”俗字,所言不確:據《玄應音義》引《埤蒼》與《玉篇》,“”當是“坼”字異構,“坼”音恥格反、訓開,與開拓之“拓”音近義同;又謂“拓”字《廣韻》始音他各切、訓手承物,此說亦不確:“拓”音他各切、訓手承物,《唐韻》已見,又據《希麟音義》所引《文字集略》“拓”訓手拓物,手拓物與手承物訓異而義同,則梁阮孝緒時“拓”字已有此一音義。《玄應音義》“拓”之“今作”字形作“”(《慧琳音義》卷十七轉錄作“”)、“”“”“”,皆“柝”字轉寫之異者。“拓”“柝”讀音相同,故訓開之“拓”又作“柝”。《淮南子·原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舊注:[音]托)八極①原本《玉篇》殘卷《廣部》“(斥)”字下引《淮南》作“廓四方八極”,并引許叔重曰:“,(袥)也。”(493)據此,“拆”字表開拓義,亦有可能為“斥”之加旁字。,高不可際,深不可測。”高誘注:“柝,開也。”《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柝,②開拓,擴展。0089(趙寬墓碑):能恢家業,興微繼絕。”②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02B。是其例。
金人王太所編《類玉篇海》,是當時收字最多的一部大型字書。據《新修玉篇》卷首《大定甲申重修增廣類玉篇海序》,該書以《玉篇》為基礎增修而成,除《玉篇》22872字照收之外,又據《馀文》《龍龕》等八種字書增加39364字,收字總數共計62236個。《龍龕》收字26433個,其中見于《玉篇》《馀文》的字《類玉篇海》據《玉篇》《馀文》先行收錄;《玉篇》《馀文》未收的字,《類玉篇海》則全文照收。《類玉篇海》早已亡逸,而以《類玉篇海》為基礎增修而成的《新修玉篇》《四聲篇海》卻流傳了下來;兩書共有的內容,應當是出自《類玉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