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語言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言語交際是語言的一項重要功能,也是維系各種社會關系的重要工具。為了避免言語誤解的產生,我們需要對言語的基本功能做出細致地劃分。言語有三種基本功能,這里我們稱之為言語理論的三重性問題,即言語傳遞信息、言語傳遞情感、言語傳遞人文關懷。研究發現,面對不同的交際對象,人們通過語言傳遞出的言語內容不同。因此,在言語交流過程中,不僅要懂得借助語境條件,更要學會創造恰當的語境條件,從而避免言語錯位的產生而影響彼此之間和諧的社會關系。
語言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言語交際是語言的一項重要功能,也是維系各種社會關系的重要工具。語言與言語的關系究竟如何,學界對此看法不一。最早提出語言和言語二分說的是結構主義學派的創始人索緒爾,他嚴格地區分了語言和言語理論。①李宇明,蕭國政,趙世舉,馮雪鋒:《言語與言語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5年,第5頁。他認為“語言學唯一的、真正的對象是就語言為語言而研究的語言。”②[瑞]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23頁。索緒爾將語言作為符號系統來研究,將言語視為一種能動的個人行為,這對當時的語言學發展是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的,而時至今日,語言學研究已經進入到百花齊放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語言研究的“源”問題,即究竟我們應當將語言研究的視角放在哪里的問題。Z.S.Harris(1952)在《語言》(Language)這本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指出,“語言不是零散的詞或句子中發生的,而是存在于連貫的話語之中。”①Harris Z.S.Discourse analysis,Language,1952,p.1-30.這對于我們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啟發意義,提示我們將目光由傳統的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結構研究轉向實際交際中的話語研究之中。胡裕樹(1996)在談到句子的結構研究內容時曾這樣講“為什么同是一個‘雞叫’,有時成為句子有時又不能呢?分別就在同現實有沒有特定的聯系上。因為句子同現實有了特定的聯系,具有特定的內容,所以才能作為語言的基本運用單位。”②胡裕樹:《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4頁。我們不難看出胡裕樹已經對語言和言語的概念有了明確的區分,這里我們可將其概括為言語是具象化的語言。呂明臣(2000)將語言和言語作出明確地區分,認為語言是一個抽象的、獨立于個人的、能夠復現的、靜態的、封閉的符號系統,而言語則是具體的、屬于個人創造的、一次性的、動態開放的非符號形態的客觀存在。③呂明臣:《言語的建構》,《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5期。范曉(2005)主張言語、語言和話語的三分法,認為語言是言語的工具,言語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行為活動之一,話語是言語的直接產物,且話語是具有可儲存功能的。④李宇明,蕭國政,趙世舉,馮雪鋒:《言語與言語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5年,第2-24頁。邵軍航(2016)對委婉語的外延現象進行劃分的過程中,區別了語言和言語,認為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詞匯和語法體系,而言語是對語言的使用。⑤邵軍航:《委婉語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6頁。近些年來,中國語言學學科蓬勃發展起來,為進一步強調語言研究的問題意識及學科發展問題,李宇明(2019)提出語言研究的“本源問題”來自于現實的語言生活,且語言的真實存在狀態是話語,“語言”(langue)是對話語的抽象。⑥李宇明:《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從語言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從過去“語言”(langue)研究為中心到今天提倡以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言語”(parole)為主要研究對象,我們認為這是歷史選擇的必然。我們認為“語言”(langue)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具備的統一的規范的表達體系,“言語”(parole)是在這套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個人自主能動性的價值體現。此外,我們認為“話語”可以稱之為是“言語”的產物,它是每個行為能力人在用語言進行言語表達過程中運用的語音、語調、詞語等意象組成的話語形象。言語行為的接受者可以透過話語形象分析言語行為發出者的行為意圖,明確其言語目的,進而作出恰當地有效反應。
言語的三種基本功能,在這里我們稱之為言語的三重性問題,即傳遞信息、傳遞情感和傳遞人文關懷。我們談論言語三重性的意義是什么?第一,明確我們對言語功能的劃分;第二,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解釋言語誤解問題;第三,可以幫助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與實施具體的言語行為。
在這里,我們不妨借用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所舉的事例加以說明:在該場景中共有兩人,建筑師傅A和他的助手B,此時建筑師傅A的任務(目的)是用各種建筑石料進行建筑,這些石料包括方石、柱石、板石和椽石,助手B的任務是聽從A的指令,按照順序將石料傳遞給A,維特根斯坦將這種簡單的用聲音傳遞信息繼而轉化為生產力的方式稱之為一套完整的“樸素語言”。①[奧]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湯潮,范光棣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第8頁。我們認為這種“樸素語言”正是我們所說的言語的信息傳遞功能,我們認為這是言語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就像兒童學習說話時,他(她)口中的“媽媽”就是他(她)目光所投射到的女性,他(她)所傳遞的信息就是在確認眼前的女性是否是自己的母親。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認為兒童在學習說話時所說出的話語也是帶有目的性的,我們可將其視為一種對外界信息的再確認。生成語言學派認為,人類的這種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我們認為,即使人類本身具備這樣的生理基礎,但也需要后天的引導和學習,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語境因素,1920年印度狼孩的實例就是很好的證明。②苗心雨:《語言的二重性與文化傳遞性》,《北方文學(下旬)》,2017年第4期。沒有語言環境,人類是無法運用語言進行言語溝通交流的,更談不到用言語進行信息傳遞。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學者注意到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例如,庫瓦巴拉(Kuwabara)說過“語言信號是一種復雜的聲學活動,除了傳送語言內容之外,它還提供出有關說話人身份、個性,以及情感方面的信息。”③趙蓉暉:《語言與性別——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5頁。孫汝建(2014)將話語結構中表現出不同交際價值的結構成分稱為信息成分,他將構成話語的信息片斷分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指稱信息和關系信息。④孫汝建:《現代漢語語用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8-60頁。言語的信息傳遞功能則是由說話人將信息傳遞給聽話人的,而在言語信息傳遞之前,說話人需要首先判定該信息對于聽話人來說屬于已知信息還是未知信息。在通常情況下,說話人會將未知信息放在句末,將已知信息放在句首。⑤孫汝建:《現代漢語語用學》,第59頁。呂公禮(2016)在描述語言信息如何建構時這樣說,“人類主體間進行信息交流,目的是傳遞和獲取信息”。⑥呂公禮:《語言信息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64頁。我們可以將這句話理解為話語的形成是人與人之間帶有目的的信息傳遞。陸儉明(2017)提出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就是傳遞信息,這一功能決定了語言是一個具有層級性的符號系統,而在這復雜的層級性符號系統中,句子這一動態單位是信息傳遞的基本單位,進而提出了“句子本身的意義”和“句子所傳遞的信息”兩個概念。⑦陸儉明:《重視語言信息結構研究,開拓語言研究的新視野》,《當代修辭學》,2017年第4期。這里我們所說的是言語的信息傳遞功能,即在實際語言生活中,說話人受某種目的驅使,創造語境條件對受話人進行信息傳遞。
言語是人類用語言進行情感傳遞的一種特殊方式。在此前的研究中,學者們已經對語言與情感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過闡述。郭熙(2004)在討論語言的功能時這樣談道:“在討論語言的功能的時候人們會想到兩個經典觀點:其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其二,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這說明語言具有兩種功能,即交際功能和表達情感功能。”①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45頁。趙杰,田曉黎(2015)認為不同的語言所反映出的民族情感不同,西班牙語較漢語來說更加溫婉細膩,因為西班牙語是典型的屈折語,其中每個細小的語義都可以通過語音和詞綴形式的變化來體現,因此在表達情感上就更加恰如其分,難怪有句話說“用西班牙語和情人說話”,相比之下,漢語的很多情感細節則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造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結果。②趙杰,田曉黎:《語言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74-77頁。塞繆爾·早川,艾倫·早川(2015)將語言分為報告式的語言和表情的語言,報告式的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把事情做好,表情的語言則能夠表達說話者的情感,是能夠真正打動我們的語言,且動人的語言都有一種如同力量般的性質使聽話人的心理有所變化。在此基礎上,他們又區分了說明性含義和情感性含義,指出一個字的情感性含義是它對聽者心理所造成的一系列情感影響。③[美]塞繆爾·早川(Samuel Hayakawa),(美)艾倫·早川(Alan Hayakawa):《語言學的邀請》,柳之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91-94頁。我們這里所說的言語傳遞情感是指說話人的話語蘊含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情感,且這種情感會給聽話人帶來一系列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表層的,也可以是深層的。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情感需求,社會角色不同則情感需求不同,而且面對不同的人我們的情感需求也不同。這里所謂的言語傳遞的表層情感是指說話人對聽話人實施的話語輸入包含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關心,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外顯式情感傳遞。這種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熟人之間見面經常是這樣表達的,“吃了嗎”“哪兒去”“多大啦”等等,然而這樣的見面語并沒有實際意義,僅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一種表示客套的問候(李中元 2017)。④李中元:《語言面面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09頁。我們認為這種問候的方式屬于典型的“中國式”的表層情感傳遞方式。言語傳遞的深層情感是指說話人的話語蘊藏著對聽話人深切的情感關懷,我們可以將這種方式定義為內隱式情感傳遞。例如:
1達 西:任憑我做了怎樣的努力也是枉然,這些努力毫不奏效。我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感情。你必須允許我告訴你,我是多么熱烈地仰慕你和愛你。
2伊麗莎白:在現在這樣的場合下,我以為約定俗成的做法是,向對方表明的一片情意表示感激,盡管你很難給予同樣的回報,在這兒滋生出一種感激之情是很自然的,如果我現在體味到了這樣的一種情感,我此刻就會對你表示感激了。可是我沒有——我從不曾想要得到過你的好評,而且你在給出它們時肯定也是很不情愿的。給任何一個人造成痛苦,都是我所不愿意的。現在若是你感到了痛苦,我也是完全出于無意,而且我希望它會是短暫的。我想經過我的這番解釋之后,你的那些本來就一直阻撓著你對我產生好感的情愫,會很輕易地就把這痛苦克服掉的。
3達 西:這便是我有幸聽到的全部回答嗎?或許,我可以請教一下,我為什么會受到這么一個干脆無禮的拒絕呢?不過,這已經是無關緊要了。
4伊麗莎白:我倒也要請教一下,為什么你顯然想的是要觸犯我,侮辱我,而卻偏偏要告訴我說,為了喜歡我,你甚至違背了你的意志、理智和性格呢?如果說我不禮貌,難道這一條還不可以作為我不禮貌的理由嗎?而且我還有其他的理由。你知道我有的。即便我的感情不反對你,對你沒有芥蒂,甚至于對你有好感,即便如此,對一個毀了我最親愛的姐姐的幸福的男人,你想一想我怎么可能會接受呢?①[英]簡·奧斯汀(Jane Austen):《傲慢與偏見》,王晉華譯,北京:開明出版社,2018年,第207頁。
這里我們引用了《傲慢與偏見》中達西與伊麗莎白之間的對話作為我們的例證。話輪1中一共包含三句話,每一句都是在向伊麗莎白傳遞自己的情感。第一句話所傳遞的內涵是達西在此之前已經做過很多事情來試圖打動伊麗莎白,可伊麗莎白卻無動于衷。第二句話是達西在向聽者伊麗莎白直接抒發此時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三句話則直接傳遞了自己對伊麗莎白的愛慕之情。話輪2中伊麗莎白不僅拒絕了達西的愛意,而且認為他所表達的這種情感也是不真誠的。話輪3中達西連續使用了兩個疑問句,表面上是一種信息的索取,但實際上是間接向聽者(伊麗莎白)表達自己懊惱的情緒。話輪4中伊麗莎白并沒有直接回答話輪3中達西提出的問題,因為她認為話輪3中達西并不是在傳遞信息而是在傳遞情感,因此她也選擇了用同樣的方式,以疑問句的形式傳遞了自己對達西的不滿。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言語可以傳遞情感。在言語交流過程中,句子本身傳遞出的信息與話語的實際意義并不完全對稱。這種不對稱性會引發言語誤解,進而導致言語交際失敗。
說話人基于某種目的與聽話人進行言語交際,其話語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而這種啟發意義是站在聽話人的立場為其設定的。清代朱柏廬在《治家格言》中這樣表述,“莫對失意人,而談得意事”,意思就是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當注意自己的話語傳遞內容,要從聽者的角度考慮話語是否恰切。②孫汝建:《現代漢語語用學》,第150頁。如果說言語傳遞信息體現了人類的交際需求,言語傳遞情感體現出人的情感需求,那么言語傳遞人文關懷則體現出人類的社會需求。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屬于群居型的生物,人的社會性決定了社會需求,這種社會需求就決定了我們的話語在傳遞信息、傳遞情感的同時也應當傳遞人文關懷。例如: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③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0頁。
上例是摘引自《論語》中的兩句話。魯哀公問孔子如何能使百姓服從?孔子答道:如果將正直的人提拔起來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了;但如果將邪曲的人提拔起來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會服從。從孔子對魯哀公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只是將治國理政的方法告訴魯哀公,而不是將具體的實施步驟傳遞給他,是在通過言語給予魯哀公為政之道的啟迪,是用言語傳遞人文關懷。
需要說明的是,言語傳遞人文關懷的所產生的效果是未來發生的,這種語用效果是受當下聽話人對話語內容的理解程度而定的,如若聽話人準確理解了說話人想要表達的實際意義,其話語效果則會盡快達成,反之則會推遲,甚至以失敗告終。例如:
1 客戶甲:你們這個保險就是不合理的,那俺們全款交錢還要這么多啊。
2 銷售員:*(@@)我都〈stop〉我都給您打七二折了,在哪都是最低的了呀▼
3 客戶甲:▲在哪也沒這么貴啊。
4 銷售員:而且咱家這邊都是大的保險公司來給您選。
5 客戶甲:(8s)那個〈stop〉要是二十一萬,保險稍少點兒,俺也不計較就保了。
6 銷售員:嗯┄就是我現在這些已經是最基本的,它有三者、不計免和4S店專修▼
7 客戶甲:▲你要是二十一萬保險沒超過一千塊錢,咱就成交,行不行?
8 銷售員:哥,我真〈stop〉真成交不了,因為〈stop〉的確您不是第一個,我理解,顧客不光說┴就算是顧客自己不做保險也會覺得在4S店上保險不合理,顧客有顧客的心情,但是這的確就是我們4S店規定的,沒有什么辦法。
9 客戶甲:那就行吧。那車二十一萬唄?
10銷售員:行,那我去給您問問,看看價格能不能達到,然后再問問領導有沒有什么贈品▼
11客戶甲:▲不用問,‖俺們⊙
12客戶乙:‖就要錢。
13客戶甲:俺們也不是難為你,畢竟咱們不是(┄)
14客戶乙:反正不是難為你,就是達到就買,達不到就不買唄。
15銷售員:行,我再去給您問問領導啊,坐這等我一下哈。
16客戶乙:嗯。
上例中,客戶認為在4S店內給車輛做保險的金額過高,因此反復向銷售員提出降低保險費用的請求(話輪1、話輪3、話輪5和話輪7均是就該問題提出的一系列請求)。面對客戶的請求,在話輪8中,銷售員首先告知客戶甲自己不能接受該請求,并進一步說明理由,銷售員巧妙地將人文關懷式的話語嵌入到話語解釋中,使原本生硬的話語變得有情有義,為接下來與客戶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奠定了基礎。從話輪9中客戶的話語可以看出,銷售員人文關懷式的話語被客戶理解并接受,二者之間的商談由降低保險金額轉移到降低車輛價格的環節中。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日常言語交際過程中,特別是就某些涉及雙方的利益進行爭辯的環節中,合理地運用人文關懷式的話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生活中,信息與情感傳遞錯位的情況屢見不鮮,且經常發生在關系比較親密的人之間。下面我們舉個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
王某(男性)和李某(女性)是男女朋友關系,二人剛吃過午餐從餐廳出來。
1王某:親愛的,剛才你吃那么少,吃飽了嗎?
2李某:我正減肥呢,你不知道嘛!
3王某:親愛的,你不用減肥,再胖我都喜歡你。
4李某看了一眼王某,說:我減肥又不是為了你,你根本不了解我。
李某隨即轉身離開,然而此時的王某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所措。
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發生,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就在于聽話人未理解說話人的話語意圖。在該實例中,王某詢問女友“吃飽了嗎?”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詢問對方是否吃飽的問題,而是出于對女友的關心和愛護的一種情感的表達,而李某卻把這句關心的話語錯誤地理解為是簡單的信息傳遞,繼而告知對方自己在減肥。在話輪3中,當王某得到了女友的回應后,又一次向李某傳遞情感,表達對李某真摯的愛意,即他對李某的愛不會因她的胖瘦而有所改變。而此時的李某早已忍無可忍,認為王某依然是在傳遞信息,甚至認為這是彼此間存在溝通障礙的表現,認定王某不了解自己而轉身離去。如果考慮到“雙方的關聯和統合”①龐秀成:《翻譯理論“一分為三”的視域》,《外國語》,2010年第3期。,即信息與情感兩方面的傳遞,這種尷尬的局面就不會發生。
除此之外,情感與人文關懷傳遞錯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例如:
張某是某旅游公司策劃部的剛入職的職員,賈某是策劃部的主管。
1張某:領導,不知道這期的策劃案您看了沒有?
2賈某:哦,看過了,我忘和你說了,你先坐這啊。(3s)小張啊,來公司一段時間了,感覺怎么樣?
3張某:*(@@)嗯,都挺好的,謝謝您關心。
4賈某:那就好,你有事就來找我,千萬別客氣啊。
5張某:好的,領導。
6賈某:(2s)那個策劃案我看了,還可以,你的想法不錯,嗯┄也很大膽,和我們之前的旅游線路來比呢┄挺有創意的。
7張某:Np*是嘛,我還以為我做得您不太滿意呢(@@)。
8賈某:剛來,能做成這樣已經挺不錯的了。(2s)這樣,這個方案呢先放我這,我再看看,你先去小李那個組跟一下他們的企劃案,你看好吧?
9張某:謝謝領導,那這個案子如果還需要修改您再告訴我。
10賈某:好的。
張某走出賈某辦公室后又激動又興奮,禁不住向同事炫耀自己的策劃案得到了領導的賞識,殊不知,賈某已經安排另一位職員重新做這個案子。
在上例中,很顯然張某沒有真正領會領導話語的真正含義。對于一個剛入職的職場“小白”來說,準確領會領導話語的意圖十分重要。話輪2中,面對職員張某的疑問,賈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話題轉移到關心下屬的工作情況上來,之后經過一番寒暄,直到話輪6,賈某才正面回答話輪1中張某提出的問題。事實上,在話輪6中,賈某的話語所傳遞的不是字面的信息,而是表達對職員張某工作態度肯定的同時,意在說明他的策劃案脫離了公司的實際運營情況,不能被采納,在這里賈某的話語傳遞的是一種人文關懷,而這種話語卻被職員張某理解為是領導對自己的褒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自己的話語不被理解的情況,我們常說“你錯怪我了,我真沒這個意思”,事實上這種“被誤解”的情況的發生是有原因的。
在上面的事例中,王某出于對女友的關心而實施了相應的言語行為,而最終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王某沒有把握好語境條件這一重要的因素。人的每個行為動作都是有目的性的。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層面描繪一個人行為動作的形成過程,即人們在某種目的的驅使下,結合對當前處境的判斷而做出相應的利己的行為動作。因此,為避免言語行為不當,充分地了解當下語境十分必要。
我們認為應當在合理把握當下語境的同時要學會創造語境。Austin(1962)任何說話和寫作行為都是語境創造行為。海姆斯(Hymes)感興趣的是具有在不同的社會場合能說出得體的話語的成年人的交際能力,他對話語使用者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進行了充分地考察。①顧曰國:《使用者話語的語言學地位綜述》,《當代語言學》,1999年第3期。懂得在合適的場合發表合適的言語是一種語言能力,在文學作品中就有這樣的事例。在《紅樓夢》第三十五回中,在寶釵與賈母的對話中賈母這樣說:“……你姨娘可憐見的,不大說話,和木頭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顯好。鳳兒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②曹雪芹,高鶚:《紅樓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52頁。這里賈母對王夫人與王熙鳳二人進行對比,意在說明二者的日常言語行為表現所帶給她不同的感受,繼而形成了對二人不同的評價,這說明懂得創造語境營造溝通氛圍的王熙鳳更得賈母的歡心。“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曾經我們會認為這種評價是貶義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這種評價已然成為稱贊一個人懂得為人處世的贊美之詞。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即可說明問題,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場景一,李某邀請朋友周末到家中聚餐,臨近結束時,李某問朋友“也不知道你吃好了沒有,再來些什么吧?”;場景二,李某的朋友從衛生間走出來,李某問朋友“也不知道你吃好了沒有,再來些什么吧?”很顯然,場景二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發生的,這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的重要性。綜合以上分析,在言語交流過程中要懂得借助語境條件的同時要學會創造合適的語境條件,這樣才能夠避免言語關系錯位而影響彼此的正常言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