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成昱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127)
目前,全球疫情肆虐,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為很多國家和地區捐贈各種急需的醫療和抗疫物資,在很多被幫助的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廣泛的好評和贊揚。人類不再是一個沒有關聯的孤島,而是變成了一個命運彼此相連,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同時也有很多不解的聲音,讓我們更加認識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華文化從古至今都有著崇尚和平,與人為善的優質傳統,我們在學習西方文化先進理念的同時,也要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華傳統精華理念要譯介到異質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文化的交流和傳遞肩負著促進不同背景人們交流的重要使命,它本質上更是雙向的,亦會促成一個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
因此,作為深諳中華優質文化的外語研究者,將中華優質文化譯介到異質文化語境是我們不可推卸的使命。只有這樣,陜西地方特色文化才能被眾人所知曉,西安這座城市作為文化之都也將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也才能進一步減少文學譯介與傳播的盲目性,從而推動陜西文學“走出去”戰略的順利實施[1]。
近年來,陜西本土譯者胡宗鋒和英國文學博士羅賓·吉爾班克(Robin Gilbank)合作翻譯了《山地故事:葉廣岑短篇小說選》(Moutain Stories)和楊爭光短篇小說集《老旦是一棵樹》(How Old Dan Became a Tree)并由英國峽谷出版社(Valley Press)出版發行。如今,胡宗鋒與羅賓已合作翻譯了包括陳忠實、賈平凹、穆濤、陳彥、方英文、紅柯、吳克敬和葉廣岑在內的多位陜西文壇名家的小說作品[2]。
然而,對于他近十年來所譯介的陜西文學作品,無論是譯介作品里面采取的翻譯策略還是譯介作品對于中西文化交流所產生的跨文化價值,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們還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基于此,本文試圖從跨文化視角之文化互動轉型論對胡宗鋒教授所譯介的陜西文學進行初步探析,以窺探這些譯介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產生的積極意義和價值。
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經歷了從主動借鑒西方先進經驗到與日俱增的經濟增長帶來的世界各方關注的歷程。文化、經濟等之間的相互交往與流動最終也互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力。毫無疑問,中國文化與各方面的發展也在無形中影響著西方世界。這快速發展的四十年,是西方世界最深刻地理解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歷史時期。此外,鑒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在硬實力如貿易,科技等各個領域的輸出越發具有競爭力,而在軟實力方面,中華文化日益備受關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越來越增長的外國留學生,翻譯文學的大力興起和輸出,都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際化趨勢和契機。這亦是以胡宗鋒教授為代表的團隊將陜派文學作品譯介為英文的初衷和他們書寫中國故事的獨特魅力與價值所在。
本文研究的重點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胡宗鋒教授所譯介的陜西文學,文化互動轉型論以及以此視角解析陜西文學翻譯所產生的跨文化意義及其對陜西文學走出去的推動作用。筆者首先將對胡宗鋒教授所譯介的全部作品進行分類規整,找出他們內在的特點和共同之處,再進行總結;然后引進文化互動理論對陜派文學作品的英文翻譯對中西文化交流所產生的積極推動力進行陳述。在運用文化互動轉型理論闡釋陜西文學走出去之前,有必要對該理論作詳細的解釋:
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理論,它是建構在文化研究的理論成果之上,著重研究文化之間的傳播問題。因此,該理論解釋異質文化間的文化傳播,并強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互動”與“轉型”[3]。其主要思想可以總結為:
文化交流是互相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沒有純粹的主動方和被動方。正如胡宗鋒教授及其團隊所翻譯的陜西文學作品,幫助英語讀者打開了眼睛,他們可以了解三秦大地上普通人淳樸的生活、生老病死和婚喪嫁娶,這些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中國博大深邃文化的初步。這些譯介作品無論對于中國讀者還是英語讀者,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影響,對中華文化的輸出和輸入無形之中產生了微妙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文學的翻譯必然引起文化爭論[4],但是不可否認,這樣的爭論事實上是無法避免的:只因長久地局限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中,人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一定有著各自根深蒂固的方面,而文化的輸入和輸出,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固守觀念,幫助人們看到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理解人類共有的情感和認知,最后趨于達成一定范疇之內的,具有普世意義的共識。
基于此,中國文學作品譯介的輸出和外國文學作品譯介的輸入,文化之間的交流最終不可能完全歸于一,因為每個民族和文化的“內核”不可能發生質的變化。但是在文化的互動過程里,文化群體之間的“共情”會發生,彼此之間的理解也會日益增加。因此不能武斷地推論出文化融合的不可能性。
文學作品的存在價值在于,人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能夠體驗到該語言使用者的內在社會組織,個體情感和生命體驗,以此而獲得情感的共鳴和支持,得以消除人與生俱來的孤獨,空虛與無意義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學翻譯作品的譯介,有助于促進雙方學習和借鑒彼此優質的文化理念和傳統。中國文化,陜西文化里淳樸的民風以及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優良理念,也一定會對英語讀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和啟發。
本文的創新之處,是將“文化互動轉型論”的跨文化視角與陜西本土文化走出去相結合,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研究陜西文學譯介在中西文化交流大潮流中的獨特價值。
陜派文學作品的譯介,有助于促進中國讀者和英語讀者學習和借鑒彼此優質的文化理念和傳統,開放式糾錯和改進。中國文化,尤其是陜西文化里的憨厚淳樸民風以及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優質理念,也一定會對英語讀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和啟發。對于新的時期中外文化的經濟貿易和有效人文交流,陜派文學的譯介無疑會起到相當有力的促進作用。
文化互動轉型論視域下的陜西本土文學英譯可以向世界展示陜西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讓陜西文化大放異彩[5],有助于中國文化尤其是陜西文學自信堅定地走出去,提高陜西的國際知名度,帶動陜西旅游事業及各項事業大發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陜西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異質文化間要使得誤讀消弭,唯有不斷地輸入和輸出各自文化的優質理念方能有相互有效交流的可能性。頻繁的文化交流在新的歷史時期已日益成為常態,但是有關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還是時有發生,這是因為彼此文化形成的內在機制存在客觀上的差異。異質文化雖然貌似有著極大的差異,可是在其本質的根源上,應該有著同一個源頭。因此,文化的互相譯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陜西文化的譯介無疑對于中華優質文化精神有著極大的宣傳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解文化差異帶來的異質文化間的相互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