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彩霞
夏培肅(1923-2014年),電子計算機專家,中國計算機事業奠基人,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母”。
“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1950年,華羅庚一封《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引起強烈反響,海外學子受其感召,紛紛決定回國。這其中,就有夏培肅。
夏培肅1923年出生于重慶一個教育世家,父親夏鴻儒在江津縣辦學辦實業,母親是小學校長。三四歲時,母親便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誦《長恨歌》,引導她走進傳統文化。她不僅博覽群書,數學天賦也非常高,從小學到中學,始終保持第一名。枯燥的代數、幾何,她卻樂在其中。
抗戰爆發,夏培肅立志工業救國。高中畢業時,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研究電路是她的興趣。大學畢業后,夏培肅被推薦到交通大學攻讀研究生,兩年后,又以優異成績通過留學生考試,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
在英國,夏培肅于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論文中的新成果,在當時剛剛興起的計算機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深得導師贊賞。但同時,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也深深刺傷了她的心:留學生每年需要去警察局登記,同時登記的是各類犯人;房東女兒的地理書里,中國男人抽鴉片、女人裹小腳,窮得沒錢點燈,穿衣靠西方國家施舍……“不能讓他們瞧不起中國人!”夏培肅暗下決心。聽到華羅庚的召喚,1951年,她踏上了回國的輪船。
回國后,夏培肅到清華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基礎設施和國防力量都需要計算機的支持,時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華羅庚決定研制中國自己的計算機。既懂電子,數學又出色,29歲的夏培肅被華羅庚選中。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計算機,夏培肅一邊設計,一邊創辦了計算機原理講習班,她翻譯資料、編寫講義,操作系統中的“位”,內存、緩存中的“存”,都是由她首次翻譯并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中科院創辦中國科技大學,夏培肅當仁不讓,負責計算機專業的籌備。作為主講教授,她編寫了《電子計算機原理》,這是我國在計算機方面的第一本正式講義。
培養人才的同時,夏培肅還負責“107計算機”的研制。那時,隨著中蘇關系降到冰點,蘇聯撤回了全部援助。就在許多國家紛紛猜測,中國計算機發展將就此停步時,但僅僅一年后,“107”橫空出世。作為設計者和制造者,夏培肅創造了歷史。最重要的電路是她設計的,運行非常穩定,遠超蘇聯機器。“107”的成功是里程碑式的一筆,在夏培肅領導下,中科院繼續研發更高效的計算機,計算機科學也從兩手空空到蓬勃發展。夏培肅馬不停蹄。古稀之年,她依然騎著自行車去授課,為計算機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鑒于夏培肅在計算技術方面的貢獻,英國赫瑞-瓦特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學位。在她看來,這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英國對中國的友好表示。
“技術自主,國家才能強大。”為此,夏培肅多次有預見性地提出,必須加速國產芯片的研究,以免受制于人。盡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走在計算機前沿,為年輕科學家提供幫助。
2001年,學生胡偉武出任龍芯處理器的首席設計師,78歲的夏培肅幫他搜集資料,鼓勵創新。次年,“龍芯一號”誕生!中國終于結束了計算機產業“無芯”的尷尬歷史,為了致敬夏培肅從事計算機事業50年,這只芯片被命名為“夏50”。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2014年,夏培肅走完了淡泊寧靜的一生。“中關留倩影,計算記芳魂”,人生雖已落幕,但她留下的印跡依然燦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