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十年成就,實現了新“三步走”的第一步,下一步的主要任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共享發展的成果。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黨的十八大從國際國內新的實際出發,特別是從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高度,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考慮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總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概括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1)經濟建設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2)政治建設方面。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3)文化建設方面。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4)社會建設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5)生態環境方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這五個方面目標任務顯示,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們的內涵卻有很大的不同,表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已進入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收官階段;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設任務指標的進一步發展充分表明,在建設道路上我國處在即將到達預期目標的沖刺階段;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顯示出我們黨在全面衡量建設成果和當前狀況后對按計劃實現目標的科學判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與總要求,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歷史性進展和成就,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士氣,更加堅定了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信心。2017年黨的十九大上,黨中央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宣告,從黨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全黨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同時,黨中央還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戰略部署,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直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宏偉藍圖。從藍圖描繪到變成現實,需要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加油干。正如黨的十九大所指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里程碑的全面小康,當然也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上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不負韶華、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打響奪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進攻,全面小康的各項指標持續上升。
從綜合發展指標看,我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2019年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折合約1萬美元,在中等收入國家中位居前列。從人類發展指數看,2019年在世界189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排在第85位。我國城鎮化率接近60%,高于中等收入國家52%的平均水平。
從人民生活水平看,黨的十八大確定的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標,可以如期實現。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到2019年底農村貧困人口還有551萬人,2012年底以來累計減少9348萬人,成效舉世公認。我國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如以家庭年收入10萬元至50萬元作為標準,已超過4億人。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已降至28.2%,連續9年下降。家電全面普及,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2019年全國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為35.3輛,高于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住房條件顯著改善,2018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為39和47.3平方米,高于一些發達國家。
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看,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2019年毛入學率接近50%。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2019年人均預期壽命達76.8歲,比世界平均預期壽命高4.2歲。我國農村居民接入電力的比例為100%,飲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達96%,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這份亮麗的成績單,令人自豪、激人奮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曙光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