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亞兵
容錯糾錯是關愛激勵干部的好機制。但實際工作中卻屢屢存在難以認定、不易操作的現實尷尬。有基層干部反映,一些地方到現在也僅僅是發了個文“賺幾聲吆喝”,并沒有啟動這項機制;一些地方雖然設定了容錯清單和細則,但仍顯抽象、籠統,缺乏成熟機制應有的可操作性;一些地方對容錯糾錯的情形界限、適用范圍的認識還存有一定偏差,以至于有好的機制卻得不到有效的執行,等等。
當前容錯糾錯機制“叫好”不“賣座”,主要是在制度規定“半徑”上適當延伸不夠靈活,在把控適用機制范圍上偏于狹窄。同時,由于干部工作的高關注度、高敏感性,很難做到規范性操作與靈活性執行之間的平衡,最終對容錯糾錯機制的執行陷于僵化的條框,難以真正發揮激勵廣大干部擔當作為的應有作用。
著力打通制度與執行之間的“堵點”,需從清單細則“帶路”和典型案例“引路”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應給予政策執行的適度空間,賦予相關容錯清單和細則結合基層實際可適當延伸的內涵,在具體操作中明確一定的彈性“裁量”尺度,切忌以條條框框的清單細則把容錯糾錯的路子“堵死”;另一方面,應注重在實踐中分類搜集整理、研判分析經典案例,以容錯成功或失敗的代表性實例作為生動詮釋和操作規范,推動容錯機制在一個個鮮活案例中逐步健全完善起來,也為制度執行提供更多可供參考的樣本。
基層干部需要容錯機制的保護,更需要決策者的挺身而出,必須以為擔當者擔當的精神,拿出“越激流涉險灘”的探索勇氣,敢于為“吃螃蟹者”發聲、替“啃硬骨者”執言,讓容錯糾錯機制發揮應有作用。當然,在執行容錯糾錯機制過程中,既要保護改革浪潮中偶有失誤的好干部,也要切實杜絕打“擦邊球”蒙混過關的投機取巧者,防止制度異化為躲責諱過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