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青島大學,山東青島 266071)
科技翻譯包括自然科技、技術工程范疇的翻譯,涵蓋哲學和除文學藝術之外所有社會科技范疇的翻譯。在中國翻譯的悠久歷史中,翻譯活動經歷了四個高潮:東漢至唐宋末年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五四運動時期及之后的西學翻譯、革命理論和文學翻譯和新中國成立至今蓬勃發展的中國翻譯。黎難秋(1999)先生將我國科技翻譯史分為六個時期:附庸期(漢魏晉唐)、萌芽期(明末清初)、成長期(清末)、形成期(民國時期)、特殊發展期(新中國初期)、全面發展期(1978 至今)。李亞舒(2000)把解放后的科技翻譯活動分為艱苦創業期(1949—1966);愚昧蒙難時期(1966—1976);振興中華時期(1976 至今)。清末之前,由于宗教、文化交流和戰爭,大多數科技翻譯都是被動輸入的。有識之士自發翻譯少量的科技作品,規模較小。民國時期,政府科技翻譯機構逐漸形成規模,翻譯協會和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增加,出版的作品數量迅速增加。建國以來,中國科技翻譯不再處于被動地位,有關機構和組織也逐步完善。本文選取清朝末期之前、民國時期和1949 年至今三大時間段,簡要概述各時期科技翻譯發展史,探討科技翻譯與文學翻譯相比在中國翻譯史的地位,闡述科技翻譯的重要性。
東漢末年,佛教逐漸通過西域傳入我國。在翻譯佛經時,外國僧侶還翻譯了印度醫學,天文學和算術等材料,內容較分散,是佛教經文翻譯副產品。隋唐時期,中國的對外交流空前頻繁,科學翻譯更加繁榮。元朝統治時期橫跨歐亞大陸,科學翻譯的原始語言逐漸從梵語變為阿拉伯東部的波斯語。在此期間,翻譯以宗教的傳播為主導,沒有形成獨立的科技翻譯活動。但期間發展起來的譯場組織和在翻譯活動中各類人員的工作分配方法,在明清科技翻譯活動中也沿襲了下來。
明朝萬歷到崇禎年間,基督教傳教土來華,西方科技技術開始傳入我國。在利瑪竇的啟發下,徐光啟開始接觸現代西方自然科學技術,并于1629 年受崇禎皇帝之命創設歷局,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科技翻譯機構。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因明末科技翻譯活動有了第二次大接觸。西方傳教士翻譯傳教,有識之士翻譯學習西方科技,以及同時反對翻譯傳教和譯傳科技的保守勢力,在當時形成三股力量。清朝末期,林則徐、魏源等人呼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清末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士,積極推動建立現代學校和現代軍事工業,同時學習外語和科技知識,建立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等機構。甲午戰爭后,赴日學習的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并建立了許多翻譯和出版機構從事科學翻譯活動。
中國古代會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翻譯始于佛經翻譯,目的是進行宗教宣傳。科技翻譯是佛經翻譯的附屬物。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發展,但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清代,由于國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翻譯業發展迅速。建立了各種學校和出版社,翻譯了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書籍。抗日戰爭后,又翻譯了大量的外國科技作品,極大地促進了科技翻譯理論的發展。
1912—1949 年的中華民國時期發生了巨大變革,教育、科技、經濟及社會各方面也開始由落后保守向近現代化過渡。政府的國家科技翻譯機構的翻譯機構和組織逐漸成熟,科技界也積極參加了科技翻譯活動,數百個非政府翻譯和出版機構參與科技書籍的翻譯和出版,翻譯書籍的數量將近10,000 冊,總體上已全面翻譯介紹了近代西方各學科的知識。科技翻譯團隊發展迅速,國內翻譯人員,在歐美日等國家學習的知識分子,以及在歐洲學習工作或留蘇的共產主義者都致力于翻譯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學說。科技翻譯理論方法的討論進一步展開,魯迅、鄒韜奮對著名譯者積極參加了討論,內容廣泛而深入,包括翻譯標準、翻譯方法、人才培養、術語翻譯和翻譯工作質量審核。以國立編譯館為主導,在各學科科技人員、科技社團與科技翻譯人員的幫助下,編制和出版了數百種外語專業詞典或詞匯表,促進了科學技術翻譯活動,也標志著中國現代科學技術各個分支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科技翻譯實用、全面且先進,并與當前形勢緊密結合,科技翻譯活動在中國近代革命、戰爭、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翻譯人員的數量持續增加,翻譯和出版機構不斷壯大,翻譯作品的數量急劇增加,質量也大大提高。科技翻譯產業的逐步形成標志著中國科技翻譯的全面形成。五四運動以來的十年里,中國翻譯活動愈發繁盛,翻譯質量也得到了極大提高,建立了專門從事翻譯的報紙機構和雜志。政府機構也加大對科學和技術翻譯的投入,科技翻譯在翻譯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迫切需要翻譯引進科技資源,這一時期翻譯工作的特點主要是前蘇聯的翻譯繁榮,并且匯編和出版了許多俄語專業詞典。科技翻譯成就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由于更為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的翻譯傳播不及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1978 年至今,中國已經進入全面改革開放時期。在科研、教育、經濟建設等許多方面,科技翻譯人員創造了大量翻譯成果,科技翻譯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相繼成立了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科技翻譯委員會與中國科技院科技翻譯工作者協會,許多高校建設科技翻譯課題,舉行了多場關于科學技術翻譯理論和方法的學術會議。科技翻譯人員廣泛參與了國際科技翻譯界的學術交流活動,出版了大量的科技翻譯研究專著和參考書,也出現了專門從事科技翻譯的翻譯公司。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讓各國科技技術交流更為頻繁,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人工智能與機器翻譯的飛速發展,使得科技翻譯效率更高,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科技翻譯把各國先進技術和超前理念第一時間帶到國內,為研究人員和研究人員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也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國外科學發展趨勢的掌握。從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的文獻數量表明,翻譯工作者對科技翻譯史的研究雖取得長足進步,但與文學翻譯相比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因閉關鎖國缺乏先進科技,國力逐漸落后。徐光啟、李之藻等一批有理想抱負的科技家、翻譯家,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方法,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技術的發展。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翻譯和傳播西方自然科技和哲學得到積極推動,培養出早期的科技人才,在近代翻譯史上掀起了西學翻譯的高潮。從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科技翻譯越發完善,譯者隊伍不斷壯大,對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發展的貢獻也不斷增加,顯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水平和人民的解放程度。科技翻譯雖發展勢頭強勁,但依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與我國文學翻譯理論研究相比,科技翻譯理論研究仍然相對薄弱,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版的科學和技術翻譯作品較少,需要加強科技翻譯基礎理論研究。無論是從社會進步,技術繁榮,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變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翻譯實踐數量的角度來看,科學翻譯和文學翻譯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必須重視科學翻譯,對科學翻譯史研究應該更加系統和深入。
在社會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翻譯工作者不能單純依靠傳統的翻譯方式,要提高創新意識,作好為知識創新工程的服務,進一步更新觀念,在總結自己的科技翻譯經驗的同時,必須促進科技翻譯理論的發展,加大理論研究的力度,不斷提高翻譯質量,使中國翻譯市場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