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車莫怨人車堵,自己也是堵路人。”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往往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甚至形成了思維定勢,常忘記顧及他人。缺了換位思考意識,就容易滋生冷漠、偏見與矛盾。無論是看問題還是處理事情,都應多從自身找原因,先把自己調節好。
多忍讓克制。把車開好不易,駕馭好自己更難。高爾基說過:“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說明自己的內心比以前抗壓能力更強,能接受更大的磨練。生活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情,面對各種壓力,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在所難免,關鍵是怎么控制、怎么釋放、在哪里釋放。要明白“沖動是魔鬼”,人活著不是要“斗氣”而是要“斗志”,不是要“爭一時”而是要“爭千秋”。
多自我反省。保持“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自己,就要對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時,曾說“我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魯迅諷刺說:“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后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一個人只有經常反思自己,適時沉淀自己、剖析自己,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夠淡然、冷靜地面對身邊的一切。
少指責抱怨。“不抱怨是使人獲得尊嚴的一種方式。”遇事不問緣由,動輒抱怨,有百害而無一益。人生當追求有所作為,而抱怨是逃避責任、放棄義務的表現,一味指責抱怨,非但于事無補,也會導致無所作為。“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魯迅語:“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我們不妨從改變每一個“我”開始,通過一個個“我”的改變,推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善以及社會環境的向上向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