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論述治學有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主席強調:“先賢們的思想結晶,許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經驗都在書里,只有愚蠢的人才不讀書。”當前,基層一線帶兵人大都是年輕干部,正處于打基礎、練筋骨、強能力的“黃金時期”,各級應當既要讓他們勇于在實踐的風雨中摔打錘煉,又要讓他們善于在學以修身、學以增智、學以提能、學以致用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反觀當下,一些同志對讀書“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沒時間、無所謂”成為借口托詞,不愿讀、不會讀、不知道讀什么。筆者認為,黨員干部讀書應當“三要”:
要有“呼童不應自生火,待飯未來還讀書”的緊迫感。軍人因職業的特殊性,讀書要“擠”時間。習主席講:“經常聽有同志說自己想學習,但‘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學習’。聽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這絕不是放松學習的理由。”青年習近平在時間少、事情多、條件差的梁家河,不放過零碎時間,牛背上、麥田邊、窯洞里經常有他苦讀的身影,靠的就是“一物不知便深以為恥”的求知欲。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是真實寫照,但時間總是能夠“擠”出來。特別是一線帶兵人,離戰士最近、接觸最多,其理想信念、管理方法、品行操守直接影響戰士的成長。因此,基層干部要善于從事務性工作中擠出時間來學習,在讀馬列著作、學創新理論中,筑牢精神大廈;在讀法規制度、學管理方法中,感悟帶兵藝術;在讀黨史軍史、學經典文學中,不斷涵養品行。真正使讀書成為堅定理想信念的“定盤星”、引領人生成長的“指南針”、化解問題矛盾的“破冰錐”。
要有“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的自覺性。讀書學習不可圖形式、走馬觀花,而是要在“精”字下功夫求實效。周恩來在《我的修養要則》中寫的第一條是:“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習主席強調:“我們要選擇那些與所從事的工作關系密切、自己愛好和有興趣的書來讀,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讀書效果。”古往今來,各種典籍浩如煙海。讀書切不可貪大求洋、泛泛而讀,而要有選擇性的精讀、細讀、帶著問題讀,唯有如此,方可事半功倍。讀書要耐得住晦澀、忍得住孤獨,細思多悟、潛心研究。正如彭雪楓將軍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所說:“苦讀、苦讀,一百個苦讀;埋頭、埋頭,第三個埋頭。”學習就是要不達目的不罷休、不解決問題不撒手,只有下苦功夫、細功夫、實功夫,才能融會貫通、收獲成果。
要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意志力。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習主席曾說:“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掉,得到真正的知識。”讀書學習要始終抱著一顆敢于質疑的心,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聯系一下工作實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檢驗理論、運用真理、發展真理。同時,還要以實踐為書,多向領導學、多向工作學、多向群眾學,在實際工作中多留心、善思考、勤總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理性認識運用到實踐指導,做到“學、思、悟、踐、用”相結合,真正讓所學知識融入血脈、注入靈魂、提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