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2020年年末將至,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各民族團結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完成日漸抵近。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多少個貧困家庭脫貧奔康,多少個貧困村擺脫貧困,多少個貧困縣實現了整體摘帽,多少個民族先后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在這個特殊的年份,我們推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專欄,聚焦縣域脫貧攻堅典型案例,以此留下人類扶貧史上縣域濃墨重彩的一筆。
地處四川省東北部的巴中市靠近秦嶺—淮河這條中國南北分界線,這是原川陜蘇區中心城市,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更是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中心城市。恩陽區是這座城市最年輕的新區。
巍巍青山層巒疊嶂,蜀道艱險盡在其中。偏遠、閉塞、貧困……這樣的詞匯或許是這里以往給人的印象。但曾經落后的恩陽借助豐富的自然資源,堅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把劣勢變優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蘆筍產業在這片土地上異軍突起,成為綠色生態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
科學論證? 恩陽最適宜蘆筍種植
從恩陽城區一路驅車前往雙勝鎮天良村,不論是走高速公路還是國道,都只需短短半小時。平坦漂亮的路面會讓人忘記這里是曾經閉塞不暢的山區。路旁除了綿延的青山,還有白色塑料大棚下綠油油的大片蘆筍。
盛夏季節,入眼處皆是賞心悅目的綠,若不是雙勝鎮黨委書記廖泓宇在一旁提醒,記者還沒法將道旁茂盛的植物與聞名遐邇的蘆筍聯系起來。
沿著淺綠順直的莖稈往下,在離地面不遠處可以看見一根根破土而出的蘆筍。用手掰開,肉質嫩綠,清香縈繞。
“其實,恩陽區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種植蘆筍的習慣,只不過那時主要以白蘆筍為主,主要是生長在地下。”廖泓宇介紹說,“2013年建區前后,我們通過多方考察,從浙江省引進了綠蘆筍,開始試點種植。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蘆筍已經成為恩陽區不可或缺的一張名片了。”
是的,2018年,在湖南省張家界市舉行的首屆蘆筍大健康亞洲論壇上,恩陽區榮獲“中國蘆筍之鄉”稱號,自此,恩陽蘆筍聲名大噪。
追溯蘆筍在恩陽的種植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
恩陽區種植蘆筍雖然起步較早,并初步形成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但后期因罐頭廠改制關閉,導致鏈條斷裂,銷量急劇萎縮。2013年,恩陽新區成立后,恩陽區委、區政府通過外出考察、專家把脈、實地調研等方式,科學論證了恩陽是種植蘆筍最適宜的地區,并在第一次黨代會上確定把發展蘆筍作為恩陽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主導產業。
2016年,邀請北京專家團隊,根據蘆筍生長特性,區里制作了蘆筍可種植區域圖。
2017年,出臺《巴中市恩陽區2017年蘆筍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全區蘆筍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
2018年,巴中市恩陽區蘆筍產業發展辦公室成立,出臺《關于大力發展蘆筍產業的實施意見》《巴中市恩陽區蘆筍產業發展資金管理使用辦法(試行)》。2020年,出臺《關于全力推進蘆筍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
目前,恩陽全區累計發展蘆筍5萬畝,已投產3.3萬畝,建大棚蘆筍2000余畝。
“經過這幾年的突破式發展,蘆筍已經成為恩陽區群眾致富的‘金元寶、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支柱。”廖泓宇說。
近年來,恩陽以一根小蘆筍扛起了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大旗,成功地以蘆筍產業為抓手,探索出了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恩陽路徑。
政府主導? 破解產業發展難題
恩陽區在蘆筍產業發展的初期,也面臨著許多困難,例如小而散、缺乏標準、沒有品牌、干部群眾積極性不高……這些是大多數山區農業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痛點。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恩陽區多次召開了蘆筍產業發展工作推進會、蘆筍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成立了蘆筍產業推進工作小組,設立蘆筍產業發展辦公室,在各鄉鎮(街道)建立蘆筍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村村派駐技術員,使得恩陽區上下形成“四級聯動”的推進組織體系。此后又大力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變蘆筍產業工人;大力引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產業吸引力。
恩陽區在破解技術瓶頸,建立技術研發團隊方面也頗有作為。先后與北京農林科學院、山東濰坊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哈工大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培土、防病、高產等課題研究、技術指導;與四川省農科院共同編制省級地方標準《四川省蘆筍栽培技術規程》;成功申報《四川粘重改良土壤方法》國家專利。
此外,還建立了恩陽蘆筍研發中心、連棟薄膜實驗中心、種質資源圃10畝,推廣“無雨恒溫壟肥”“營養缽育苗”“土壤改良”等6項種植新技術,使蘆筍產量得到大幅提升。
在利益聯結上,恩陽的蘆筍產業做到了多方共贏。園區采取了“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基地”模式,推廣“127”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整理、配套園區基礎設施等參與分紅,農戶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業主以資金、技術入股,所得收益按(村集體占10%,農戶占20%,企業占70%)比例分紅。
至此,僅恩陽區明陽-下八廟萬畝蘆筍產業園區就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102家,流轉土地1萬余畝,農戶土地租金收入400萬余元。
2019年,園區產筍3000余噸,實現收益540萬余元,村集體分紅54萬元,入股農戶分紅108萬元,企業收入370萬余元。園區吸納當地群眾2400余人就近務工,人均年收入1萬余元,取得可喜成績。
鏈條升級? 尋找蘆筍發展新方向
隨著恩陽區蘆筍產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意識到延伸蘆筍的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新方向。
在延長蘆筍產業鏈條上,恩陽區突出抓好蘆筍精深加工,發展和培育了一批精深加工企業,推進其轉型升級,同時加快建設品種培育、基地建設、標準種植、生產研發、物資配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營銷、平臺檢測等全產業鏈體系。立足蘆筍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旅游觀光,建設蘆筍文化中心、主題公園和特色小鎮,舉辦蘆筍文化藝術節、蘆筍宴、蘆筍采摘體驗等活動,著力培育筍旅融合、筍文結合、筍養組合的新興業態,實現產業打底、旅游增收、農民致富。
圍繞蘆筍話題,恩陽區還緊盯“蘆筍療養、養生度假”發展方向,精心設計運動養生、靜心療養等康養項目,形成集農事體驗、觀光賞景、康養度假等于一體的生態康養基地。重點推出了雙勝鎮天良村蘆筍景觀產業園等8個生態康養基地、15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同時舉辦系列推介活動。
恩陽區還推出獨具特色的蘆筍宴,備受南來北往游客的青睞。品嘗蘆筍美食,已成為眾多游客打卡恩陽重要選項之一。
“蘆筍和一般的蔬菜不一樣,它的加工價值特別大,產業鏈長。”廖泓宇說。目前,恩陽蘆筍受到眾多企業關注,蘆筍產業招商工作也是如火如荼。
區里還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引進加工企業、建立收購站點、完善營銷體系,不斷拓寬蘆筍種植、加工、銷售招商引資渠道。
目前,恩陽區已成功引進成都靜壹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廠,建設蘆筍集散中心、檢測中心、文化中心,開發蘆筍面、蘆筍月餅、蘆筍茶、蘆筍豆干等特色產品,制作蘆筍特色菜品100余種,使得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蘆筍附加值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