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藝術點亮鄉村、文化延續未來”,這是四川省崇州市的新晉“網紅”旅游目的地——道明竹藝村的內涵詮釋。
竹藝村位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道明鎮,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而得名。竹藝村背靠植被茂密的無根山脈,面朝阡陌縱橫的川西平原。三年來,竹藝村打破了行政區域的限制,在特色鮮明的林盤環境中煥發鄉村魅力,并最大程度上保留原始的田園氣息,為成都地區乃至全四川省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的樣板。
以資源本底召喚鄉村“新生”
7月末,《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來到竹藝村。受疫情影響,竹藝村村口設置著限制游客流量和體溫檢查的關口。即便如此,慕名而來的游客和考察團隊仍是絡繹不絕。
道明鎮黨委副書記方科告訴記者,竹藝村不是一個行政村的概念,它是由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9、11、13三個村民小組自然形成的林盤聚落,現在區域內占地123畝,有86戶居民295人。
方科介紹道:“2016年以前,這里的村組發展滯后,主要存在治理缺位、產業缺乏、人才缺少、規劃缺失等問題。這里有林盤的自然資源優勢,而鄉村的發展核心在人,區域保有大量的竹編文化傳承人和從業者,因此我們項目規劃的落腳點是自然生態、產業業態、文化形態的共生和互動。”
2016年后,竹藝村采用“3456”建設守則,綜合施治林、水、田、院。竹藝村按照“三先三后”的推進時序進行林盤保護和修復,即先共識后共建、先生態后項目、先公建后產業;遵循“四不”,即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過度設計、不冒進求洋;保持“五原”,即最大程度地保護原生態、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產權、使用原材料;采用“六項”基礎工作,即“清、理、補、改、拆、通”,清除水桶、棚房、雜物,理順河渠水系、視線通道,補齊公共配套、景觀景致,改廚改廁改圍墻,拆除違章建筑,通自來水、天然氣、互聯網、排污設施和道路互聯互通。
竹藝村因文化而得名,自然得靠文化發力。竹藝村堅持突出非遺竹編文化、川西林盤文化以及休閑文化,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精品民宿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矩陣式跨界融合發展,打造具有“竹編韻、天府味、國際范”的新中式林盤。
三年多的時間里,竹藝村有了巨大變化。產業發展上,農業板塊在農田性質上沒有改變,只是由傳統的農業種植變為復合的景觀體驗農田、農事體驗等多元化的發展,傳統農業收入也沒有太大變化,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產業的年均增長率為79.2%,主要收入為竹編產業的產品制作和加工;第三產業的年均增長率為188.5%,主要收入為旅游服務收入。
方科告訴記者,從業態發展來看,2016、2017年均為竹藝村的建設年度,業態還是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竹制品加工為輔,有一些零星的住宿和餐飲。2018年以后,業態增加了竹編售賣、農副產品銷售、房屋租賃、文創產品、民宿酒店及其他,實現了多元業態融合發展。
據統計,三年來,竹藝村范圍內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是26.9%。2018年年底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595元,其中,竹制品加工收入占比為40.8%,餐飲住宿占比21%,務工收入占比30%。得益于農商文旅體的融合發展,從前在外地打工的青壯年陸續返鄉創業或就業,除勞務收入外,還有房屋租賃、竹編售賣以及其他旅游配套服務等收入。
如今,隨著地形的起伏行走在竹藝村,滿目可見的是精致小巧的農田、野花和翠竹;行道旁的茶室、書屋、旅社紛紛將圍墻設置在及腰的位置,院內院外融合成景;零售小物的攤位和農家市集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鄉村特色;桌椅板凳、杯墊瓶套和裝飾點綴無不暗藏竹編工藝的巧思。
以敬畏之心照亮產業未來
竹藝村的文化底蘊依托道明竹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則無法避免地要與時間作抗衡。
如何讓傳統文化和工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是崇州的課題,也是道明竹藝產業有限公司的使命。2020年4月,崇州道明竹藝產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辦公區域就在竹藝村。公司總經理張艷說:“我們的工作是為當地提供產業支撐,而本質更是把道明竹編以新的形式呈現。”
據介紹,道明竹編的長期從業者人數實際不到300人,而綜合上下游產業來看,其地位在崇州市卻舉足輕重。張艷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竹編藝人年齡在60歲以上。2014年,道明竹編成功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認可,但總體說來,竹編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都是以生活用品為主,其文化附加值帶來的收益并不足以吸引年輕人的加入。”
張艷認為,手工的痕跡是竹編技藝“溫度”的凝聚,現代工業和機械的運用雖然有助于擴大生產規模,但也只能介入部分工序流程。為此,道明竹藝產業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便理清了區域內58位竹編非遺傳承人,聘請了有資歷、有經驗的老藝人作為講師,對年輕一代開展培訓工作,希望在生產的各個流程上培育專業人才。
另一方面,道明竹藝產業有限公司在調查中發現,當地的竹編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呈現出家族式生產模式,限制了產品的創意創新。為此,公司從全國市場著手考量,希望找到屬于道明竹編的特色發展之路。
目前,國內主要的與竹相關的產業產品出自浙江省安吉縣和四川省青神縣、長寧縣,張艷介紹道:“安吉的竹主要作為大型建筑材料運用,青神的竹編更擅長于平面作業,長寧則偏重于食材和文玩,而這些區域的竹產業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于是,基于道明竹編的立體工藝,公司除了開發符合當下審美的竹編生活用品外,更著力于將其運用到局部裝飾、裝修,力爭在細分市場中站穩腳跟。
在7月2日舉行的第九屆四川國際茶博會上,道明竹編承擔了崇州市展館的展位布置、裝飾、產品包裝,古樸自然的風格在整個茶博會場館中十分打眼。此外,成都天府綠道上的大型瑜伽館、花藝館的裝修也運用了道明竹編。通過這些窗口,道明竹編在局部裝飾、裝修的知名度有了極大提升。
“每次觀看老藝人做竹編,內心都會得到沉淀。”張艷說,“道明竹編是勤勞和智慧所呈現的自然之美,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其藝術價值轉化為商業語言,最終讓以竹藝村為窗口的整個道明鎮享受產業紅利!”
以融入之姿構筑文化氛圍
在竹藝村項目里,引進的外來業主和從業人員被親切地稱作“新村民”。
吳瑕是竹藝村“歸野”民宿的負責人,“歸于心、探于野”是民宿名字的由來。2018年,吳瑕從成都市區來到竹藝村,將老舊的民房院落改建為使用面積500余平方米、有7個房間的小型民宿。
民宿延續了白墻、青瓦的川西民居風格,在設計上也加入了日式的簡約。圍合中央,方正的鏡面水池倒映著每天的天氣變化;院落的紫陽花應季盛開;二樓房間的天窗會在夜晚把滿天繁星裝裱成畫。
“你體驗過在下雨天光腳踩在濕潤泥土上的感覺嗎?”吳瑕描述著來到竹藝村后的收獲。吳瑕告訴記者,自己原本在成都從事金融工作,越來越快的都市生活節奏,讓自己每天感覺都在被推著向前走。“對土地和鄉村的向往告訴我,我需要慢下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吳瑕嘗試用新的身份和視角來看待生活。
目前,竹藝村有一個高端酒店一個青年旅社,“歸野”是村中唯一的民宿。從一開始的害怕與村民接觸,到感受到村民和竹編藝人的淳樸善良,吳瑕總結道:“我所盼望的,在這里都已得到了,我想把自己在竹藝村的感受傳遞給每一位客人。”
據了解,竹藝村項目在引進業主時有一個要求,是“志同道合”——經營人員一定是以融入而非改造的姿態進入,而新的業態不僅是經營空間,更是竹藝村的文化展示空間。在對“新村民”的選擇上,竹藝村優先考慮自帶“流量”或有審美意識的經營者,從而為項目贏得“加分項”。
目前,竹藝村入駐的“新村民”有旅法藝術家、傳統手工藝研究保護工作者、海外藝術家和同濟大學教授等,書屋、畫室等文化場景順勢而起,文化為魂、設計為媒的發展方向與竹藝村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