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詩雨 張潔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一個醫院來說,科技是醫院發展的先導,是現代化醫院建設的要求和目標。作為集醫教研于一體的區域醫療中心,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展科研工作以來,在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后,迎來了科研事業的蓬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顯著成績。
漫漫尋路 細數變遷
20世紀50年代,醫院掀起向文化科學進軍的熱潮,開辦了學習中醫、針灸、理化、俄文等活動,初步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1959年,中醫科主任張君斗獻出驗方514個,撰寫的《百病百方》一書,曾獲衛生部頒發的發揚祖國醫學事業銀質獎,青年教師鞠岳琴編寫了《藥物處方歌訣》,獲衛生部頒發的發揚祖國醫學事業銅質獎。當年7月,瀘州專區成立了以醫院為中心的科研領導機構——瀘州專區醫藥衛生科學研究所。醫院立項科研課題64項。自此,醫院科研工作逐步開展起來。
20世紀60年代,醫院認真貫徹“雙百方針”,加強業務技術學習,學術氛圍較為濃厚,科學研究和推廣先進技術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如:內科對破傷風的研究成果使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由原來的45%下降到17%,成人或兒童破傷風的死亡率由原來的50%降到27%。小兒科總結的用洋地黃輔佐治療小兒血管型中毒型肺炎,使死亡率顯著降低,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口腔科等科室積極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先后開展了“肝內膽管吻合術”等16種醫療新技術、新療法。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醫院于1979年設立科研科,2013年更名為科學技術部。2008年至2017年期間,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掛靠于科學技術部,而后于2017年獨立。2018年10月成立醫院臨床研究中心,下設臨床研究中心辦公室,同時成立臨床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
2010年以來,醫院派出100余人次參加國際會議,近400人次參加國家級會議,1000余人次參加省級會議,每年選送專家到各級學會任職。據不完全統計,醫院現有500余人次擔任各級學會的委員、專業委員會的名譽主席、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秘書、評審委員、專家庫專家、雜志社編輯等。協辦、承辦、主辦各專業學術會議每年在10-20次。
砥志研思? 碩果累累
70年來,醫院高度重視科研事業的發展,在科研立項、論文發表、獲得成果獎勵、學科及平臺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和顯著成績。
2006年,由內分泌科徐勇教授主研的《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基礎與臨床》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是醫院首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標志著醫院科技成果水平突破新高度。
2017年醫院團隊參研完成的《寰樞椎脫位中西醫結合治療技術體系的創建與臨床應用》研究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僅實現國家級科研成果獎項零的突破,其核心技術頸椎不典型Hangman骨折分型與治療,還被骨科權威雜志JBJS評價為脊柱外科世界新技術之一。
近三十年,醫院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共計70項,其中中華醫學科技獎6項,華夏醫學獎3項,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61項。成功申報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9項、省部級項目251項,目前在研科研項目1500余項。獲得授權專利33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29項,轉讓專利10項。近十年,論文質量與數量實現雙重提升,發表SCI論文898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924篇。
平臺建設 多點開花
近年來,醫院持續加強對科研的投入力度,著力推進科研平臺建設取得較大突破,新增多個省、市級科研平臺,科研事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醫院腦血管病項目入選國家發改委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新增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四川省婦科及乳腺疾病治療中心、四川省神經外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腎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出生缺陷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骨科置入器械研發及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7個省級平臺;現有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專科1個、26個省醫學重點學科(實驗室)和1個省中醫重點專科。
同時,醫院與澳門大學、西南醫科大學聯合成立精準醫學研究中心,與德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學共同建設細胞與分子病理學聯合實驗室。醫院以各省級平臺為基礎,整合相關學科實驗室以及醫學實驗中心、生物樣本庫兩大公共平臺,于2018年10月成立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展望未來,相信在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各科研平臺將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全面布局,繼續支持各位研究者繼續發揮主觀能動性,助力醫院科研水平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