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侯雁翔
“5年前,我申請到3萬塊錢扶貧小額貸款,多虧了這筆貸款,不然哪里有錢發展茶葉種植。”5月24日,旺蒼縣五權鎮清水村7社的張文香說起自家的茶產業,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在2015年,旺蒼農信聯社五權信用社向她成功發放了第一筆扶貧小額信用貸款,打響了扶貧小額信用貸款投放的“第一槍”。6年來,旺蒼農信聯社立足縣域實際,為貧困戶量身打造了扶貧小額信用貸款特色產品,為群眾送去了致富“金鑰匙”。
創新扶貧模式? 點亮致富夢想
早年間,旺蒼縣經濟產業主要以煤炭為主,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年收入低,北部山區更是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
旺蒼農信聯社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銀行,勇擔扶貧重擔,將脫貧攻堅、金融保障、服務“三農”、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三大信貸扶貧模式”、“三個三工作機制”、支部共建、雙基共建等扶貧新路子,創造出金融精準扶貧的“旺蒼模式”。
“敢不敢貸、能不能貸、貸了怎么用、風險怎么控”,面對這些問題,聯社黨委副書記、主任侯建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借助旺蒼縣委縣政府對金融精準扶貧的主導地位,積極加強溝通協調,贏得風險補償金、風險承擔比例、財政貼息等政策的“落地”,以“惠農興村”工程為載體,將扶貧小額信貸與金融知識普及、陽光信貸操作、建檔立卡評級授信、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一體推進,瞄準扶貧對象,為貧困戶量身打造了扶貧小額信用貸款特色產品,確保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把每一筆信貸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用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旺蒼縣米倉山鎮關口村5組的趙武修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五口人,老母親癱瘓在床,兩個小孩在外求學,一間舊房幾畝薄田,日子過得非常拮據。了解到他想發展農業產業,卻又苦于沒有啟動資金的情況后,英萃信用社客戶經理劉潔主動服務,為他辦理了3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和1萬元產業扶持周轉金。
有了資金支持,趙武修說干就干。他先后種植了3萬苗大黃、400斤重樓、500株核桃、50畝竹筍,還養了15箱蜂,2017年家庭年收入達到5萬元,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無抵押、無擔保,還有優惠,讓我放心地拿貸款搞種植,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如今,他在繼續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還主動向村民傳授自己的種植、養殖經驗,成了關口村脫貧奔康的帶頭人。
針對扶貧對象無資產、無收入等特點,旺蒼農信聯社創新了貧困戶“5221”評級授信體系,明確了村風控小組的職責以及風險補償辦法,確保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能貸到款、用好款。同時,進一步優化“一授、兩免、三優惠、四防控”扶貧小額信貸產品,對評級授信確定的“星級”貧困戶實行貸款免抵押、免擔保,讓其享受貸款期限、貸款利率和財政貼息的優惠。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但不少貧困戶因為缺資金,望著“金飯碗”捧著“窮飯碗”。旺蒼農信聯社結合本地產業實際,著力破解貧困群眾不敢貸、不能貸、不好貸的難題,截至4月末,已向全縣1088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建檔,授信9167戶,累計發放8993戶,金額35893萬元,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注入金融活水。
用好信貸“杠桿”? 撬動產業發展
產業帶動,主體聯結。旺蒼聯社堅持把帶動貧困戶增收作為產業精準扶貧的出發點,按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工作思路,引導貧困戶走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助力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扶持市場主體培育,形成“抱團取暖”的集群效應,保障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我有養牛技術,就是缺資金。”2016年,旺蒼農信聯社創新“扶貧小額信貸+致富帶頭人”模式,向旺蒼縣尚武鎮寨梁村村民牟映平發放貸款5萬元。他在拿到貸款后,發展產業的動力更足了——購買了7頭小牛,租了牛圈,每天早出晚歸放牧。妻子李瓊華還養起了雞鴨、栽上了果樹。
初嘗產業發展帶來的“甜頭”后,牟映平成立了旺蒼縣尚武鎮映瓊養殖家庭農場,養牛規模也擴大到25頭。“旺蒼聯社為我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我準備再申請10萬元貸款,擴建200平方米圈舍,引進良種牛擴大養殖規模,還要發展垂釣休閑農家樂。”牟映平對旺蒼聯社提供的金融服務贊不絕口。
在距離牟映平家不到4公里的旺蒼縣寨梁村光伏農業專業合作社,旺蒼農信聯社通過“扶貧小額信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為34戶入股貧困戶投放扶貧小額貸款135萬元,發展光伏發電農業大棚項目,讓曾經種植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的“溫飽田”變成了種滿脆紅李、車厘子等的“致富田”;旺蒼農信聯社還引導貧困戶積極探索“農光互補”新模式,在光伏發電大棚下種植羊肚菌、竹蓀、黑木耳等食用菌,每位貧困戶年均可增收3000多元。
與此同時,旺蒼農信聯社還積極推行“扶貧再貸款+龍頭企業+產業帶動+貧困戶”的模式,支持龍頭企業帶動周邊貧困戶產業發展,并幫助貧困戶實現勞務收入。截至目前,已累計支持四川省米倉山茶葉集團有限公司、旺蒼縣柏林畜禽發展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15戶,發放貸款8210萬元,帶動171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帶領整村脫貧? 共享發展成果
金融脫貧不僅要算好“經濟賬”“效益賬”,還得要老百姓“認賬”。
在旺蒼農信聯社對口幫扶的鹽河鄉竹埡村、鹽河村,扶貧信貸為山區群眾點亮了脫貧希望,激發起致富的內生動力。通過5年的結對幫扶、雙基共建,旺蒼聯社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讓偏僻山村的農業產業逐步壯大。
竹埡村位于崇山峻嶺之中,生產生活條件惡劣,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務工。要想斬斷窮根,不能僅靠傳統種植,必須轉變思路,把荒廢的土地高效利用起來,把優質的產業招引進來。面對發展路上的“攔路虎”,旺蒼農信聯社全面整合資源,以“專合社+村民委員會+業主+農戶”的模式為集體經濟發展創造新思路,為59戶村民發放共計35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用于打造金木耳種植產業園區。目前建成30個金耳大棚,金耳規模達3萬棒,黑木耳規模達5萬棒,全年提供60人次的務工崗位。
“為幫助群眾拓展銷售渠道,我們充分利用‘蜀興e·惠支付電商平臺、鄉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年貨節展銷會等,為鄉親們帶貨,一條條訂單接踵而至,大家可高興了。”竹埡村第一書記侯兵說,產業園區已實現產值30多萬元,村集體人均收入50多元。這是旺蒼聯社推行供產銷有機結合的生動實踐。旺蒼聯社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專合社+貧困戶”產業發展模式,為貧困戶建起了“專銷點”,還以超市為平臺,建立了“O2O電子商務”服務點。
強化產業扶貧,為穩定脫貧提供堅實支撐。2018年,竹埡村實現貧困村整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8.4%降至0,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10260.3元,40戶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鹽河村貧困發生率由14.3%降至0,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6079.07元,62戶貧困戶全部實現穩定脫貧。同時,全縣97個貧困村已實現全部脫貧。
腳踏實地勤耕耘,碩果累累暖民心。新時代,旺蒼農信人踐行使命擔當,讓扶貧小額信貸成為破貧解困的密鑰,開啟了山區群眾美好生活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