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江
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重點林區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發建設至今,已走過七十多年漫漫征程。地處北疆邊陲,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讓這片神奇的山林充滿無限的魅力與生機。三代勤勞樸實的務林人,鑄造并弘揚了“艱苦奮斗,務實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與這片山林結下了血脈之緣,世代之情,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潤著務林人的情和愛。
我的家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得耳布爾鎮,隸屬呼倫貝爾根河市行政區,此鎮最初是由于得耳布爾林業局的建立而形成的。“得耳布爾”是鄂倫春語,意思是“寬闊的河谷”。早期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林區山高林密,道路不通,人跡罕至,只有為數不多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獵人在山林中游牧獵捕。北部林區的許多地名、山名、河名,大都源于這些最早的“創山人”之口,并口口相傳而遺存至今。
得耳布爾林業局始建于一九五八年,是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管理局下屬的19個林業局之一,位于最北部,西北、西南與呼倫貝爾的額爾古納市、根河市毗鄰。施業區面積為2553.6平方公里,相當于32個香港或77個澳門的面積。森林覆蓋率為91.2%,有300多種野生動物繁衍生息。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全年平均氣溫為-5.5℃,極端氣溫為-52.5℃,無霜期不足百天。現常住人口約1.3萬人,由8個民族聚居,祖籍遍及全國20多個省(區),多民族、多民俗文化交融。居民住宅開發初期多為土木結構,三角形屋頂,并有少量俄羅斯式木刻楞民宅(以園木堆徹而成),具有典型的北方偏遠林區小鎮特色。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極端的天氣溫度,擁有廣袤林木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的此地在東北有許多之“最”,即:林區最北部,平均海拔最高,氣候最寒冷,資源種類最多,民族文化最密集,飲食流派最繁雜等。
說起這里的繁華和酒量,外地客人是這樣描述的:“穿著很時尚,飯店滿街巷,出租遍地跑,歌廳整宿唱。”喝酒是:“白酒啤酒一個樣,大杯小杯一個樣,俊男靚女一個樣。”一個萬余人口林區小鎮,出租小轎車上百臺,大小飯店百余家,棋牌室、歌舞廳隨處可見。雖然,這里的人均年收入并不高,主要收入源于每月工薪,但這里的人們熱愛生活,珍視人生,樂觀豁達,熱情好客,講義氣,愛面子,吃、穿、行、樂從不甘落伍。
奇特殊異的風光,熱情淳樸的民風,豪放瀟灑的性格造就了一方靚麗的風景,使得耳布爾這個被歷史遺忘的祖國北疆邊陲小鎮逐步成了令游客趨之若鶩的游覽勝地。
游山嶺之奇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一向號稱林海,其實也是山的海洋。據《林區資源名錄》記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施業區內,共有25905座山,其中有名之山1129座。得耳布爾林區地處大興安嶺西北坡,正是多山眾嶺之地,此地山形渾圓,山勢低緩,山嶺相連,比肩而立,層巒疊障,氣勢磅礴,每年到山里采山貨,就是本地的“老山帽”(老跑山的人)也常有“迷山走失”的事件發生。
得耳布爾北山是距鎮區最近的山,此山因打造旅游品牌曾一度被稱為“臥龍山”,此山名已寫入《內蒙古原始森林向導》一書。此山山脊呈南北走向,形如臥龍,登臨山頂是鳥瞰得耳布爾小鎮全貌的最佳之處,特別是夏季的雨后初晨,臨峰俯瞰,山色空濛,朝陽破曉,曙光鎏金,炊煙裊裊,小鎮被籠罩在霞光晨霧之中,忽隱忽現,宛如仙境一般。特別是近幾年林區舊房改造,危房“棚改”,紅墻藍瓦,高樓廣坪,植綠種花,巷道硬化,四通八達,使小鎮面貌日新月異,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盛況。
距鎮區西南約五十余公里處,有一巍然聳立的大山,鄂倫春語曰“卡魯奔山”,意思是“有寶藏的地方”,此山相對高度約九百米。山勢崚嶒,山體陡峭,草木葳蕤,山峰終年云霧繚繞,視不見頂。驅車沿陡峭的盤山路,順山勢盤旋而上,約一個多時辰,便艱難登臨卡魯奔山峰頂,徒步攀上峰頂的木制觀景臺,憑欄臨高,極目遠眺,卡魯奔山萬般景致盡收眼底。
卡魯奔山之北,與大興安嶺群山山脈相連,遠處是林海蒼茫,群山疊巒。山之東是廣袤林緣濕地,雋如蘇繡,貌美千姿。山之南有萬頃良田坡地,如版畫精幀,似碩大錦毯舒展,連天浩遠。山之西河流蜿蜒,湖泊點點,水清如鏡,時有羽影飛天……
寒暑四季卡魯奔山,隨季節之不同,呈各異景色。初春,看萬物復蘇,冬雪初融,溪流激涌,楊柳垂青,杜鵑怒放,草生木萌,雨浴犁鏵,鷂翔飛鶯。盛夏,賞翠嶺莽莽,綠樹疊嶂,百卉搖琪,鴨嬉魚翔,牛羊滿坡,艷陽碧月,群芳競秀,蝶戀花香。金秋,觀層林盡染,楸紅樺黃,碩果累枝,穹碧生香,牧馬揚桿,秋高氣爽,麥田鋪金,鹿鳴蜂忙。凌冬,覽蒼嶺雄渾,冷極凝華,銀裝素裹,霧凇谷壑,蛇騰雪涌,雪雕冰琢,玉樹瓊枝,銀蝶曼舞,日蝕寒鎖……
游客每臨卡魯奔山,無不為此地之盛景而赫然心動,難抑情容。聚眾者所云,卡魯奔山之景致乃蘊天地之博大,聚日月之光輝,匯山水之秀美,積風光之神韻,蘊五行之和諧,涵中庸之精髓。論其異則無異,道其極則無極,自然天成,一石一水皆盛景,一隅一處全相宜。
景為人生,情使景變,景不變而人常異。親眼觀視卡魯奔山之景致,親身體驗卡魯奔山之佳境者,無不由衷感嘆卡魯奔山大有平靜氣脈,洗潔俗心,祛除煩怨,摒棄雜念,拓展眼界,啟迪心智,強勁體魄之神力。
目前,卡魯奔山又辟為呼倫貝爾滑翔訓練基地,駕滑翔傘縱身一躍,云霧在身旁飄拂,雄鷹在腳下翱翔,大有“神舟”飛天,“嫦娥”奔月之神覺。
在卡魯奔山附近,有一座野蛇密集出沒的高山,該山山體陡峭,怪石嶙峋,山頂常有蒼鷹盤旋。在山腰處有一直徑約兩米的天然山洞,當地人稱其為“風凌洞”,洞口常年霧氣繚繞,寒氣逼人,水蒸汽形成的冰柱掛滿洞口,有人曾做過試驗,在氣溫最熱的夏季,如將瓶裝啤酒放置洞口,不用兩個小時時間,酒瓶就能凍爆。有人說洞內有巨蛇,有人說那是地風之洞,眾說紛紜,始終難解其迷。
距鎮區西北約十五公里處,有大興安嶺第三高山——神路什卡,鄂溫克語意為“薩滿蘇醒的地方”,山高1417米。大興安嶺多數植物且呈垂直分布,其中巖蒿蘭屬國家珍貴稀少植物。山頂積雪長年不融,因此山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與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林草結合部,且此山突兀高峻,神秘而充滿靈氣,故多年素有“珠穆朗瑪峙西南,神路什卡繡東北”之美譽。
得耳布爾置身群山之中,四處群山環擁,山山相連,山山有別,山山皆有靈氣,還有如“百獸山”“象鼻山”“樺楸山”等等,逢山有景,逢景呈秀,景色各異,氣象萬千。
賞花木之秀
內蒙古大興安嶺素有“綠色海洋”和“天然植物博物館”之美稱。廣袤的大森林生態系統是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天然屏障,對維護祖國東北的生態平衡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大興安嶺共有各類植物一萬六千多種,地區橫跨寒溫型針葉林帶,中溫型夏綠闊葉林帶,森林草原帶等幾個自然地帶。得耳布爾林區由于平均海拔較高,又地處森林草原過度地帶和植物區系成分相互滲透地區,植物種類豐富并具有典型高寒、高緯度植物特征,植被類型有常綠針葉喬木,夏綠針葉喬木,夏綠闊葉喬木,短生草本植物等,如雍榮華貴的樟子松,莊嚴肅穆的落葉松,亭亭玉立的白樺樹,婀娜多姿的樺楸林,高聳云端的鉆天楊,攀巖臨壁的偃松樹,逐水而生的榆柳林……其中興安落葉松是這里的主要經濟樹種,此樹樹干筆直挺拔,樹冠很少,生長緩慢,胸徑在四十厘米左右的成熟林,其樹齡都在七十年以上。
岳樺(俗稱黑樺)是東北山地森林垂直分布最頂端的樹種之一,一般都在海拔千米以上。放眼大興安嶺的群山峻嶺,你偶爾會見到一座陡峭大山的陽坡山腰或頂端,唯獨生長著一叢叢郁郁蔥蔥的低矮樹木,那就是高嶺岳樺。岳樺生長緩慢,木質堅硬,百年以上樹齡,其樹高不過5公尺,可與“南山不老松”相媲美。土薄,坡陡,風大,干旱,高寒是適合它生長的自然環境,那粗糙皺裂的樹干,虬生曲長的枝冠,時刻向人們展示著綠色生命的頑強與偉大,以珍奇詮釋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在得耳布爾鎮區東南的樺楸山,生有一種樺楸樹,此樹系稀有珍貴樹種,樹高約十米以上,樹冠形態美麗,其果可食。樺楸五月開花,如同在翠綠的樹葉上灑下一片碎銀。秋天結果,紅果綠葉,鮮艷奪目。冬之花楸,一串串紅艷艷的果實猶如奕奕生輝的紅寶石,嬌美迷人。
俄羅斯人把樺楸稱為俄羅斯的樹,把它看作故鄉和家園的象征,祖國與大自然的化身。詩人作曲家還專門為樺楸樹作詞作曲,抒發對它的喜愛之情。樺楸樹在俄羅斯民間傳說中具有更為神奇的魔力,由于樺楸果的紅亮顏色同電閃有相似之處,人們把樺楸樹枝當成雷神大錘的象征,用來驅鬼避邪,也常把雷電之夜叫作樺楸之夜。
每一種樹木,都有一種風景;每一處綠蔭,都有一種神韻。它們宛如一個龐大的、人丁興旺的樹木家庭王國,扎根在高高的興安嶺,沐雨櫛風,迎霜斗雪,暑熱寒涼繁衍成長,生生不息。它們用自身特有的顏色與質地繪就了一幅神奇俊秀,氣韻磅礴的祖國北疆美麗畫卷,并為國家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據資料介紹,建國初期全國的鐵路木枕、電線桿和主要礦業的坑木用的都是大興安嶺的落葉松,連天安門城樓的修繕也選用了大興安嶺的落葉松木材,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僅得耳布爾林業局就為國家生產各規格木材上千萬立方米。
賞木之秀離不開觀花,得耳布爾林區每年的無霜期雖然很短,但是花期卻很長,從每年初春五月到金秋九月,每天都有不同品種的野花在競相開放,其中興安杜鵑花是這里的報春使者。五月的興安,山林中的冬雪還沒有完全融化,不畏寒霜的興安杜鵑就已經含苞待放了,隨著幾場春雨過后,伴著林區的第一聲雷鳴,叢林中,山崗上,田野里,一株株,一簇簇,粉紅色的杜鵑競相吐艷,有時天上還不時飄落起紛紛雪花,嬌艷欲滴的杜鵑花,在玉屑銀絮的妝扮下顯得更加妖艷,更加浪漫誘人,引來文人騷客舞文弄墨攝影愛好者左攝右拍,醉意其中,留連忘返。還有如白頭翁、玫瑰花、稠李花、芍藥花、百合花、金蓮花、蒲公英……從樹冠到草坪,從山崗到田野,婀娜多姿,五彩繽紛,姹紫嫣紅,就好像花卉家族的選美大賽,風姿萬種,朵朵奇葩,美艷絕倫,佳麗頻現。
林區百花盛開的季節,也是蜂農最忙碌的時候。他們從遠方匆匆趕來,將蜂箱整齊有序地擺在山腳下、山道旁、疏林中,隨之搭起一架架簡易的帳篷,伴著裊裊炊煙升起,一個“甜蜜加工廠”就誕生了。勤勞的蜂農們將微笑留在百花叢中,將甜蜜送往祖國的四面八方。
在觀花賞木的同時,你也可以飽覽“亞洲第一濕地”的奇貌多姿,聽“不凍河”的神奇傳說,與濕地特有的野生動物如水獺、秋沙鴨、羅紋鴨、細嘴山雞、灰鶴等野生動物榮幸邂逅。
尋采收之趣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素有綠色海洋之美譽。森林,是以高大占據大興安嶺植物資源的主體,此外還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植物、低等植物等共同組成的自然綜合植物鏈。
在這個“綠色寶庫”中,除木材之外的野生植物,如食用、藥用、工用、飼料植物等,是食品、醫藥、釀造、化工等方面的重要原料。隨著大興安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全面實施和天然林全面禁止采伐,開發利用林下資源顯得越發重要。大興安嶺有近百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如山野菜有苦菜、灰菜、蒲公英、蕨菜、柳蒿芽、黃花菜等,純天然,無污染,許多都是藥食同源。還有木耳、蘑菇、猴頭都是上好的山珍。
近幾年,林區人又發明了依托獨特的氣侯環境資源條件,人工培植木耳、猴頭、靈芝的新科技,以彌補野生資源日漸稀缺的不足。目前以黑木耳為龍頭的林下經濟開發已初具規模,其產品因綠色、營養而名揚區內外。
大興安嶺林區可用作釀造和食用的山野果就有五十余種,如篤斯、越桔、山葡萄、山荊子、稠李子、樺楸果等,營養價值高,口感好,是老少皆宜的食用佳品。其中,一年一小收,三年一大收的偃松樹塔果,其果仁營養豐富,既是大興安嶺的主要堅果特產,又是每一位外地游客的購物首選,每到秋收季節,為獲取更多的野果,許多采山人將簡易帳篷搭在山林間,吃住在山上,把去殼機也拉到山上,集中力量進行采收。密織的林間公路,處處可見匆匆奔忙的身影,外地的采購商也紛紛云集林區競價采購。
大興安嶺林區的各類野生中草藥材達二百多種,如黃芪、金蓮花、五味子、龍膽草、柴胡、月見草、草蓯蓉等等,許多都可泡茶浸酒直接飲用,有些藥食同源的中草藥材也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