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廣東省河流眾多,以珠江流域及獨流入海的韓江流域和粵東沿海、粵西沿海諸河為主。其因地域、河流差異化大的緣故,在水環境治理方面有不同的經驗之談。近日,《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了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與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一同探討廣東治水的經驗與挑戰。
金秋時節,南粵大地,一派生機勃勃。10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和省長馬興瑞陪同下,先后來到廣東潮州、汕頭等地調研。期間,習近平來到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的廣濟橋。廣濟橋始建于南宋年間,橫跨韓江兩岸。在廣濟橋漫步可把韓江景色盡收眼底。習近平強調,要抓好韓江流域綜合治理,讓韓江秀水長清。
10月26日,記者一行來到廣濟橋,眺望韓江景色,只見韓江寬闊的江面水質清澈,還有不少小魚暢游。據悉,韓江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在廣東如韓江水質優越的還有西江、北江等。這些河流都是廣東重要的水源地。
但另一方面,廣東也有一些“頑劣”水質的河流。記者從生態環境部全國地表水9月月報了解到,廣東的榕江北河和深圳河為重度污染;而在8月月報中,小東江和深圳河為重度污染。在珠三角、粵東、粵西一帶仍有這些典型污染河流值得關注。
從上述的差異看來,廣東因地域、河流差異化大的原因,在水環境治理方面有不同的經驗之談。其作為經濟大省,多年來GDP位居第一,且有眾多先行先試的經驗。作為眾多領域的先行者,廣東在環境治理方面也當仁不讓,需要發揮“帶頭作用”。那么,具體來說廣東的水環境治理如何?有哪些亮點與難點?又有哪些值得其他地區參考的地方?
近日,《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了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與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一同探討廣東治水的經驗與挑戰。
時空分布不均與經濟發展影響水環境
“廣東省河流眾多,以珠江流域及獨流入海的韓江流域和粵東沿海、粵西沿海諸河為主,集水面積占全省面積的99.8%,其余屬于長江流域的鄱陽湖和洞庭湖水系。”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劉智森介紹。
據了解,廣東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級干支流共614條。獨流入海河流93條,較大的有韓江、榕江、漠陽江、鑒江、九洲江等。全省降水時程和地區上分布不均,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5%-95%。廣東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830億立方米。除省內產水量外,還有來自珠江、韓江等上游從鄰省入境水量2361億立方米。
然而,廣東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澇,冬春常干旱。沿海臺地和低丘陵區不利蓄水,缺水現象突出,尤以粵西的雷州半島最為典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廣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爆發性增長,造成污染負荷遠遠超過其環境承載力。因此,水污染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環境管理處處長李新科表示, 廣東從上世紀90年代起先后實施碧水工程計劃、珠江綜合整治、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特別是2015年國家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后,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履行新一輪水污染防治工作省級牽頭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聚力地表水國考斷面達標攻堅,加快推進生活源、工業源、農業源污染治理各項措施,全省上下形成眾志成城治污攻堅的良好態勢。
具體來說,現階段廣東是如何聚力地表水國考斷面達標攻堅?首先,強化組織領導是關鍵。廣東成立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李希書記任第一總指揮,馬興瑞省長任總指揮;李希書記、馬興瑞省長任“雙總河長”,2018年和2020年分別發布兩個“1號令”,帶頭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牽頭掛點督導茅洲河、練江兩條污染最嚴重河流,其他省領導也分別掛點督辦7個劣Ⅴ類國考斷面。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召開省委書記、省長出席的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會。
加強系統謀劃。廣東制定實施《廣東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責任分工、路線圖、時間表。完善協作機制也很重要,特別是對于跨城市的河流。省政府建立廣佛跨界河流、東江及練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適時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重點工作。建立茅洲河、淡水河流域污染整治協調機制,定期組織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持續督導幫扶。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成立地表水達標攻堅辦公室,持續深化“一市一策一專班”,由廳領導帶隊開展達標攻堅督導,每月組織技術專家赴實地服務指導。圍繞重點攻堅國考斷面制定“一圖一表一方案”,建設“掛圖作戰”系統平臺及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督導管理工具,動態跟蹤水質現狀、重點污染源、污水處理廠、黑臭水體治理、重點工程項目進度等情況,推動形成精細化管理。
廣東還綜合運用約談、掛牌督辦、城市水質排名等手段來強化責任落實。2018、2020年,廣東省政府約談斷面水質明顯下降的市政府負責同志,定期向省領導報送并在省主要媒體公布水環境質量信息及排名。先后對江門市鶴山產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問題、汕頭市貴嶼地區污染綜合整治問題、揭陽市揭東區榕江北河流域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問題實施掛牌督辦,經過整改后均按程序完成摘牌。
加快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
生態環境部全國地表水每月都會有月報,在重度污染的名單里經常有廣東某些河流的出現。但是,前幾年在重度污染名單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茅洲河和練江卻在近年來發生了變化。這得益于廣東加快推進重點流域以及重點領域水污染防治。
劉智森認為,推行全流域系統治理新模式成效顯著。以茅洲河、練江、小東江、淡水河、石馬河、榕江、東莞運河等流域為重點,實施控制單元管理,統籌干流、支流、城市建成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岸上岸下治理措施同步開展。充分發揮央企、省屬國企“大兵團、機械化作戰”優勢,打破以往分段分片、條塊分割、零敲碎打的傳統模式,集中攻堅、科學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
以茅洲河為例,深圳采取EPC模式(即交鑰匙工程,包括“設計+采購+施工+調試”),實行“地方+大國企”的“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2016年,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EPC項目全面啟動,此后多個大型央企相繼加入。據統計,茅洲河流域,高峰期每天施工人員超過1萬人,最高單日敷設管網4.18公里、單周24.1公里,刷新全國紀錄。
而且近年來,廣東還著重抓好工業水污染防治。累計排查整治“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10萬余家,每年組織在重點流域、重點行業開展聯合執法、交叉執法。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環境執法和排水許可管理,切實從源頭控制污染源排放組織。同時,全面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全省已建成城市(縣城)污水廠379座,處理能力達到2700萬噸/日,處理能力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其中“十三五”以來新增772萬噸/日。全省現有城市污水管網達到7.1萬公里,其中“十三五”以來新建成3.6萬公里。全省1125個建制鎮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已覆蓋839個,覆蓋率達74.6%。
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必不可少。李新科說,廣東印發實施《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實施方案(2019-2020年)》,出臺《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指引》,加快推進17個縣(市、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建設,全省5.9萬個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覆蓋率達38.77%。全省已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并依法依規完成清理整治,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已提前完成國家資源化利用年度考核目標。
“而城市也要強力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如今,全省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525個城市黑臭水體,根據各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牽頭部門自評上報已有523個達到‘初見成效,其中廣州、深圳等19個城市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深入實施全省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完成東江、韓江干流367公里河段省級現場排查試點,結合重點國考斷面達標攻堅工作,率先在汕頭等5市6個流域啟動地市級排查專項行動。”李新科介紹道。
創新飲用水源和優良水體保護措施
飲用水源的保護關系著廣東超一億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是民生之大計。所以說,飲用水源的保護是水治理不可缺少的一環。廣東在這方面怎么做?
記者了解到,廣東全面系統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優化調整工作。印發實施《關于加強和規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和優化調整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提前介入,加強對線性重點項目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事項的調研和指導。全省已有20個地市的水源保護區優化調整方案經省政府批復實施。
持續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完成全省縣級及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督促各地嚴格按規范要求設立保護區標牌和警示標志,形成報告并通過生態環境部驗收。加快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指出的全省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違法項目和違法建筑的清理整治工作。開展地級以上城市、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立、治”專項行動,排查發現的環境問題已全面完成整治。
推進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聯合廣東省水利廳轉發《關于推進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組織各地對“千噸萬人”農村飲用水源地進行調查評估和摸底排查,依法依規推進“千噸萬人”鄉鎮及以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加強東江、西江等優良水體保護工作中,與上游省份簽訂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協作框架協議。廣東建立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在粵桂九洲江、粵閩汀江-韓江、粵贛東江等流域開展生態補償,累計向上游省份撥付資金9.98億元。完善省內區域生態補償體制,以省內東江流域為試點推進省內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建立省內東江流域上下游“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體系,制定《廣東省東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實施方案》經省政府同意印發。
韓江正是上述措施有效實施的例子。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吳育墩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介紹,2016年3月,廣東、福建簽訂《關于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實行“雙向補償”原則,即當上游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由下游撥付資金補償上游;反之,若上游水質惡化,則由上游補償下游。粵閩兩省每年各出資1億元,作為生態補償資金。另外,2019年12月,廣東省韓江流域管理局與汕頭、河源、梅州、潮州市生態環境局、水務局簽訂了《關于加強韓江流域水質保護工作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備忘錄》對各方在加強水質監測數據、污染源普查數據的共享、建立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處置工作的協調溝通機制、建立涉水污染問題線索通報處置機制、涉水聯合執法機制等7個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
劉智森總結,近十多年來,廣東治水是取得了好成績的,主要表現在GDP增長了5-6倍,大江大河水質持續保持良好,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水體比例在經濟大省中長期穩居前列。
據悉,“十三五”以來,在廣東經濟總量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西江、東江、北江和韓江等大江大河水質優良,珠江流域水質在全國七大流域中位于前列,地級以上城市和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均100%達標,茅洲河、練江等重污染河流水質顯著改善,入海河流國考斷面水質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
“十四五”需進一步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
“總體看廣東水環境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是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全省水生態環境保護還存在突出問題和短板,任務依然繁重。”李新科說。
具體來說,挑戰包括哪些方面?首先,水污染治理設施短板依然存在。不少地方環境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管網建設不平衡、不完善導致污水處理廠未充分發揮減排效益。畜禽養殖規模化程度還不夠高,養殖廢物和畜禽糞便資源利用及無害化處理排放還有大量工作需要落實。
其次,水污染防治工作機制仍需進一步健全。治水、治污與城市更新改造、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等的結合需要進一步加強。廣東主要江河都處于下游河段,上游來水水質直接影響廣東水環境質量,跨省流域聯防聯治仍需加強。
此外,建成區外的黑臭水體和一些重污染支流整治任重繁重;治水投融資機制薄弱,過于依賴財政資金,社會資金投入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劉智森認為,面對上述難點,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內涵,在“十四五”繼續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以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創新機制體制,一河一策精準施治,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確保重點河流長治久清。
他建議,加強流域系統治理。應以流域為單位,全流域統籌水生態環境保護,在截污治污的基礎上,加大水系連通和生態修復力度,岸上岸下治理措施同步開展。同時,將水環境治理與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相結合,注重與兩岸土地利用、城市規劃發展的銜接。
另外,要全面控制污染源排放。著力提升生活污染治理效率,一盤棋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和配套管網建設,推動污水處理設施效能不斷提升。切實加強工業水污染防治,推進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證全覆蓋,嚴厲打擊偷排、超標排污企業,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強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推進畜禽養殖生產清潔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
進一步強化保護生態環境力度刻不容緩。廣東應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環保隊伍建設,充實一線環保力量。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法規和制度,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治水設施建設投入,促進多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構建全民行動格局,提高公眾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客觀規律的認識。(歐陽昊、鐘奇振、黃澤欣對本文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