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麥婉華
今年來,東莞市針對石馬河流域污染治理繼續采取大兵團作戰、多方協同作戰模式,統籌推進“3+5+1”工作任務(3項工程建設、5項源頭污染管控、1個水質水量監控一體化平臺),全力補齊治污基礎設施短板,取得良好成效獲市民點贊。
石馬河是東江下游的一級支流,主流觀瀾河發源于深圳寶安,由南向北流,于企山陂入東莞,在東莞橋頭鎮與惠州潼湖圍水匯合后入東江。石馬河流域面積1249平方公里,主流河長73.5公里,其中東莞市境內流域面積601平方公里,河長67.5公里,共有大小支流107條,其中一級支流31條,涉及鳳崗、塘廈、清溪、常平、樟木頭、謝崗和橋頭等7鎮的112個村(社區),流域內常住人口150多萬,日用水量約為103萬噸。
東莞市素有“世界工廠”之稱,各式工廠、作坊遍布各個鎮街,激增的工廠數量及人口帶來環境污染,石馬河亦未能幸免,數十年來背負“黑臭河”之名。今年年初,廣東污染防治攻堅指揮部發布“一號令”,東莞成為治水主戰場。近日,《小康》記者就石馬河水污染治理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
“黑臭河”得到整治 市民點贊
日前,記者一行來到東莞市常平鎮新馬河溯流而下進入石馬河流域數公里,均未見到有偷排漏排的現象,且全程未見黑臭水體及河面漂浮物,水質較為清澈無異味,岸邊垂釣者眾多。由于近年來水質得到改善且目前水位較低,石馬河吸引來大量水鳥覓食,上演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另外,記者還走訪了石馬河主要支流觀瀾水及雁田水部分水段,亦未見到明顯的污染情況。
近日,石馬河現場指揮部通報石馬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進展情況,截至今年9月底,石馬河流域107條河涌均消除黑臭,其中65條河涌水質穩定達到V類水標準。接下來,將結合“一河兩岸”環境整治工程,推動河涌水質持續穩定向好,真正還岸于民、還水于民,石馬河清溪段的整治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記者來到石馬河清溪段,綠化工人正用水泵抽取清溪水澆灌岸邊載下不久的綠植,瀑開的水花經過陽光折射出若隱若現的彩虹煞是好看,水滴掛在盛開的花瓣上,紅黃相間的花朵顯得更加嬌艷,清溪河中水位較低,整個河床清晰可見,由于河道清理尚未完工,河水有些偏黃,但無異味。
“我來清溪鎮二十多年了,那時候清溪河也是很清澈的,但過了幾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全部直接排到河里,整條河散發著惡臭,我都是繞著走的。”1998年便從四川到清溪鎮做生意的魏先生一邊釣魚一邊對記者說到,“現在搞了雨污分流,工廠也治理了,還把修了河岸步道裝了路燈,我們一家人晚上都喜歡來這里(清溪河)散步。”
據悉,此次石馬河清溪段整治耗資6.39億元,整治河段全長為16.46km,其中清溪湖水庫以下的清溪水(原楊梅坑水)長度為5.18km。
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多來,清溪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石馬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共建成截污管網537公里,完成排污口整治1553個,完成197個非工業地塊及1518家企業雨污分流改造。同時以鐵腕開展生態環境執法,成立網格化整治工作組和整治回訪督導隊,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全面淘汰整治“散亂污”企業。經過一年多的綜合整治,全鎮水質明顯好轉,多條河涌水質穩定達標,斷面水質如期達到V類水標準。
統籌推進“3+5+1”工作任務
石馬河在近年來的整治效果明顯,究竟有怎樣的措施與經驗?記者了解到,石馬河流域于2019年1月正式啟動大兵團作戰,2019年緊緊圍繞“總量減排,斷面達標”工作核心,按照“源頭管控、過程管理、末端削減”的治理思路,統籌推進“3+5+1”工作任務(3項工程建設、5項源頭污染管控、1個水質水量監控一體化平臺),以重點小流域作為攻堅作戰單元,推動各項工作落實。2020年進一步查缺補漏、建管并重,基本完成13項重點工作,推動建立長效機制。
具體來說,首先,石馬河形成流域整治統籌機制。東莞建立了流域共治機制。東莞建立市總指揮部高位統籌、市現場指揮部全面統籌、流域現場指揮部流域統籌和鎮現場指揮部轄區統籌的指揮體系,市鎮相關單位、部門積極落實屬事屬地責任,第三方推動大兵團作戰,形成流域協同共治機制。
形成統籌協調機制。制作“五圖三表”,定期召開四方工作例會、鎮黨政領導會商會,按月開展工程推進“一審核、兩評估”、按周編報工作周報、按日實施信息報送,強化源頭管控、巡查督辦和工作統籌落實。另外,東莞還建立巡查督導機制,形成水質監測評估機制,形成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宣傳教育機制并建立工程效果核查機制。
其次,東莞基本完成污水收集系統。2019年全力補齊污水收集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建設次支管網和雨污分流工程。
此外,東莞全面提升污水處理設施效能。數據顯示,東莞2019年完成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流域污水處理能力為80.5萬噸/日。2019年11月管網實現通水后,全力推進污水處理體質增效。
目前,全流域上下已形成協同共治態勢,水污染治理工程進入收尾階段,水質實現考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