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娜
摘要:植物新品種權是一種涉及植物遺傳育種工作的特殊知識產權。隨著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開展與廣泛深化實施,植物作為生態保護的主力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闡述植物新品種權的內容及我國植物新品種的保護現狀,發現了我國目前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意識薄弱、保護范圍相對狹小、保護范圍相對集中以及研發保護力度不均衡等問題。針對問題開展調研并總結分析,提出了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路徑與對策措施。
關鍵詞:生態保護;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路徑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24-0119-03
2019年10月出版的《求是》雜志刊登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其中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皆為重大國家戰略,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隨著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開展與廣泛深化實施,植物作為生態保護的主力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1 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大意義
植物新品種指的是植物本身具有和以往常見植物所不同的特性,包括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并且是經過人工育種培養或是對野生植物進行開發研究的,具有一定的命名的植物新品種。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品種權的實現主要是由育種單位或育種研究者本人依據相關制度程序向相關審批部門提出申請,通過審批后,其所獲得對培育植物新品種的權利,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種生產繁育權、植物新品種銷售權和植物新品種使用權利。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強有力地保護育種者的合法權益,激發了植物育種工作者的創新性和研究動力,使得育種工作持續良性循環地進行與開展,促進了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戰略的有效實施。
1.1 植物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是科研成果轉化的有力保證
植物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使植物新品種的育種選育工作逐漸步入商業化的軌道中,其新品種知識產權人可以將植物新品種進行有償轉讓或授權給其他企業和個人生產、銷售等,從而進行批量生產、投入市場。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人通過轉讓、出售及合作開發等方式可以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有效轉化,創造出新產品、新產業和新崗位,促進了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同時,激發了繼續投身科研工作的動力和熱情。
1.2 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是生態保護戰略發展的強大后盾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強調將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問題,堅持推進生態保護戰略發展,生態美好是我國人民大眾心目中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植物的多樣化豐富了生態環境,植物的多重景觀效果提高了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植物的研發和應用是綠色發展的主力軍,植物新品種展現的綠化功能、美化功能,促進了生態保護的有效實施,激發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態生活的憧憬之心。
1.3 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是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效的重要措施
農作物、花卉植物、林果植物、森林植物以及蔬菜等新品種的選育育種,使得植物品種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改善,具有一定的增產潛力,種子質量得到了一定保證,農民將新型植物種子播種耕作,從而使糧食等產量增產、農民收入增加,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民對增效后產生的效益又反過來激發農民投身農業建設之中,從而使得我國農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效,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保持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2 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不斷增強,我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我國共發布九批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涉及到蔬菜、大田作物、觀賞植物、果樹植物以及草類等共計93個屬或種。但是,我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影響著其穩步發展。
2.1 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意識薄弱
我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起步較晚,發展相對較慢,對知識產權的宣傳力度不足,很多人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不強,尤其體現在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上。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人大多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不足,特別是對植物新品種保護內容及保護制度缺乏詳細系統的了解,對其申請和授權的流程了解較淺顯。我國知識產權部門分工負責,存在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力度不夠的現象,部分工作人員對知識產權審批等流程重視不足,導致難以形成具有高效體系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監控體系。
2.2 植物新品種權保護范圍相對狹小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資源豐富,農作物含有油麻類、蔬菜類、糧食類、棉花類等多種類植物,農作物產值在國家生產總值中占重要地位。植物新品種不僅僅包括農作物新品種,還包括花卉植物、林果植物、森林植物以及蔬菜等,我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申請授權品種多集中在大田農作物,其他類如蔬菜、花果類植物品種申請授權較少。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不僅僅集中在農作物植物品種上,還應該擴大到所有植物的屬和種,但現有的保護植物名錄遠達不到實際存在的植物品種和類別,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仍較狹小。
2.3 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區域相對集中
河南省和山東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其農作物資源豐富,農作物植物知識產權申請和授權數量較多,因此,我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多集中在河南省、山東省和北京等地[1],中部地區以及西北部地區在申請和保護方面缺少競爭力,如甘肅省、陜西省等區域,因地理位置所限、土壤條件有限等因素導致的農作物等植物資源較為短缺,植物知識產權保護的申請更加少之甚少,也與地區的科技、農業基礎設施等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2.4 植物新品種的研發和保護力度不均衡
我國植物新品種的研發和保護工作仍處在發展階段,研發范圍、科研能力和保護力度與權利人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理解程度都有著緊密的關系。我國高等院校及相關研究所是植物育種研發的主要力量,具有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并且具有科研條件和實力,從而確保了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申請的質量和數量。但大多數中小企業單位在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申請和保護方面缺乏一定的技術和政策支持,并且缺乏足夠的資金開展科研工作,與科研院所的研發力度和產權意識保護形成了顯明對比,其申請數量較少、質量也較為一般,存在不均衡現象。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開放化,中小企業越來越多,占據市場一定份額,因此應加大對相關中小企業植物新品種的研發和保護力度。
3 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路徑與對策
根據上文對我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為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亟需重視并穩步快速發展。對此,應采取以下的改革路徑與對策,以完善我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的穩健發展。
3.1 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開設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大數據平臺。加快建設政府關于知識產權信息公開公共平臺,構建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的信息開放服務體系。整合各類別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信息,實現資源共享,及時準時向人民大眾提供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信息科普、教育、宣傳和咨詢服務。
建立健康的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健全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和市場監管規則,促進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安全、便捷轉化和推廣。開展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加快發展知識產權的代理、咨詢、評估、交易、援助等必要環節,建立相應中介服務機構的誠信管理制度,加強中介服務的職業培訓,提升中介服務的專業能力,規范執業資格和資質管理。鼓勵并支持中介服務機構拓展服務范圍,提高專業素養,向多元化、規模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3.2 構建完善的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政策支撐體系
強化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政策支持與導向。各級相關政府部門在制定投融資、政府采購、科技進步、吸引人才等政策時要充分體現植物新品種的知識產權政策導向。針對我國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和發展特點,完善該地區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扶持政策,以發現特色、培育特色,共同達到享受特色,發展地區特色經濟。政府部門設立的與農林業相關的新產品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化、批量化、規模化生產鏈等專項資金,應優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植物新品種產品和技術。
完善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激勵機制。科學合理界定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權屬,增加知識產權在創新業績中的比重,提高知識產權發明及實用推廣的獎勵標準,調動各類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將擁有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數量、質量、管理和應用情況作為相關企業、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創新能力評估、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將取得相應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納入職工職稱評定、職級晉升、職務聘任及選派等考核指標體系,從而促進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市場快速發展。
3.3 加大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宣傳,強化保護意識
加強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宣傳工作。把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納入我國普法教育規劃,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大數據以及科普設施,采取多樣化方式,不斷提高人民大眾對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樹立知識產權的價值觀,激發創造熱情和科研思維創新,形成以“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為核心理念的知識產權文化氛圍。
有針對性地開展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教育工作,將其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必修內容,開展中小學生植物創造經濟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相關專業高校學生對植物新品種的研究與創新科研工作,在高等院校開設相關課程,普及知識產權申請、授權等相關知識,提高保護意識。
3.4 擴大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和范圍
做好我國植物保護名錄的登記、篩查及補充工作,擴大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對象和范圍。針對我國西北部尤其是邊緣地帶的特有植物新品種的申請授權及保護工作開展的難度,協調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申請授權的區域平衡性發展,有針對性地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新品種,提升特色植物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從而促進各個區域農業、林業以及種業的持續穩健發展。
3.5 加大植物新品種的科研資金投入,加強創新能力研發
在植物新品種育種選種工作中,不僅要加大科研技術的實力投入以及相應人才培養,還需要加大資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外資、民間資本參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的資本運營[2]。優先推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企業優先享有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合理統籌協調相關科研專項資金,逐年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實施和轉化推廣,從而促進企業大力開展科研工作,提高員工的創新創造能力,創造出更多更適應市場的新產品、新崗位和新產業。
3.6 強化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管理工作
加強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建設,深化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建立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預警應急機制。建立政府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共同參加的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及時發布與農林業植物科研緊密相關的技術發展動態報告,對可能發生的涉及面較廣、影響力較大的糾紛案例提出警示,以案促改,防微杜漸;必要時啟動應急預案,提供法律援助,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4 結語
本文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植物作為生態保護的主要對象,其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闡述植物新品種權的內容及我國植物新品種的保護現狀,發現了我國目前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保護范圍相對狹小、保護范圍相對集中以及研發保護力度不均衡等問題。
本文針對以上現存問題,結合調研與分析總結,提出了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路徑與對策:(1)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服務體系;(2)構建完善的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政策支撐體系;(3)加大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宣傳,強化保護意識;(4)擴大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和范圍;(5)加大植物新品種的科研資金投入,加強創新能力研發;(6)強化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惠明.張雨溪.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下植物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9(9).
[2] 鄧超,韓瑞璽,楊旭紅,等.我國農業植物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體系建設[J].中國種業,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