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
摘 要:古籍作為中國古典文化資料記載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也是圖書館整理與保護的主要對象。古籍傳承歷史悠久,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已經十分脆弱,如果不進行妥善保管,很容易出現破損、丟失現象,導致珍貴古籍失去原有價值。在數字環境下,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當中,可以通過信息數據記錄古籍,滿足人們閱讀、研究需求,也能夠對古籍進行整理、保護,真正發揮其文化與歷史價值。故此,文章將從古籍整理保護必要性、整理保護內容、整理保護措施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古籍保護;圖書館;數字環境;檢索
古籍是圖書館重點保護對象,對于研究歷史資料、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見證了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圖書館在整理保護古籍中可以發現,減少古籍使用次數,才能夠避免汗液、溫度、濕度等客觀因素影響,但這種保護方法顯然無法滿足古籍使用需求,也弱化了其文化傳播價值。長久以來,古籍保護與古籍使用之間存在沖突。在數字環境背景下,圖書館借用數字技術將古籍文化價值以數據的形式進行展示,既滿足了公眾、學者使用需求,也能夠為古籍保護創造條件,強化古籍整理效果。鑒于此,分析如何在數字環境下做好古籍整理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一、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重要性
古籍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包括金文、雕版印刷品、甲骨文拓本、簡牘帛書等。劃定古籍時間節點為1911年,在此之前所產生的文字承載品均屬于古籍范疇。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集散地,注重古籍保護,能夠充分發揮其文化職能。在數字環境下加強古籍保護,能夠滿足古籍保護、文化傳承、史料研究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保護古籍
古籍歷史悠久,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但也飽經風霜,受到戰亂、環境變遷影響,導致許多古籍在歷史發展中湮沒。圖書館加強古籍整理保護工作,能夠讓古籍得到妥善保管,延長其存在價值。在數字環境背景下,圖書館將信息技術納入古籍保護當中,可以通過古籍翻拍、電子掃描等多種方式,記載古籍信息,構建數字化古籍書庫,將古籍原本放入到書庫當中進行妥善保管,減少其翻閱次數,避免外界環境對其影響。
2.文化傳承
古籍是古典知識的記載之物,其本身就是文化價值的一部分。在數字環境背景下,圖書館對古籍進行整理保護,能夠保存其文化價值與文物價值。圖書館作為文化集散地,加強古籍文化保護,能夠讓文化傳承之物免受損害,實現文化傳承目的。
3.史料研究
古籍本身有著文物價值與文化價值,也是群眾與專家了解一個時代文化歷史發展的主要物品,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但由于古籍整理保護特殊性要求,導致其史料研究價值受到限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專家、學者在研究特定時期古籍時,必須預先做出申請,待審批后才能夠獲得古籍翻閱機會,研究時間極為有限,不利于歷史研究;(2)普通群眾難以接觸古籍,導致古籍文化價值傳播范圍狹窄,無法真正走入群眾生活之中,發揮其文化價值;(3)古籍保護過程中,主要以其文物價值、文化價值標準進行分類保護,很難將同類古籍放置一處,導致古籍研究過程中十分繁瑣,難以快速找到目標,增加了古籍翻閱頻次,但研究價值卻受到限制。
二、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內容
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工作,就是保護古籍的同時,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利用古籍。在對古籍進行發掘式保護時,應該善于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古籍整理保護平臺,提升古籍整理保護組織與檢索能力。信息化整理保護平臺應該包括數據庫、檢索系統、用戶端等多個部分,將所有古籍轉化為圖片、文字等數據形式,并滿足用戶服務、檢索需求。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工作內容如下。
1.古籍數據轉化
建設古籍數據庫,需要將古籍數據進行轉化。古籍數據轉化主要有圖片、文字、視頻(應用較少)三種形式,在轉化效果上也有很大不同。(1)文字轉化:將古籍上的內容直接摘錄到數據庫中,并形成電子書籍,主要記錄了文字價值;(2)圖片轉化:通過掃描技術將古籍內外全部掃描,并以圖片形式進行展示,將文字承載物的時間變化、損壞情況、印章、字體等信息全部錄入,能夠讓群眾與專家更加全面地看到古籍內容,并認識到其背后的歷史價值;(3)視頻轉化:視頻轉化應用形式比較少,主要與古籍修復、保護、整理有關,作為附屬資源被錄入到數據庫中。在進行古籍數據轉化時,一定要結合古籍形式選擇適合的古籍轉化方式,讓數據形式盡可能與古籍原件相符,能夠滿足一般群眾的文化閱讀需求。
2.數據庫建立
在建設古籍數據庫時,要將所有古籍數據按照類別、朝代以及其他分類進行存儲,整理古籍數據。同時,圖書館要考慮到其使用需求,為其設立文字識別系統、圖片識別系統,讓管理人員登錄界面后,能夠根據古籍圖片、文字精準查找數據資源,實現古籍數據規范化管理。
3.索引編制
索引編制影響數據庫的使用率與群眾滿意度。索引編制能夠整理古籍資源,并深受圖書館的重視。在索引編制過程中,可以使用信息技術編制目錄,編制依據包括:(1)古籍名字(書名與部分特殊古籍物品的名字);(2)文章篇名(部分無篇名的古籍可使用首句代替);(3)事物名稱;(4)古籍作者;(5)朝代;(6)類別等。圖書館考慮到群眾閱讀需求,復合使用多種索引編制依據,提升數據庫索引搜索能力,解決傳統古籍搜索不便問題,強化古籍數據應用性,滿足大眾使用需求。
三、古籍數據庫建設標準
1.標準化數據庫管理系統
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是古籍數據庫建設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充分發揮數字時代在信息轉化、信息存儲、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同時實現數字圖書館系統的互聯,讓用戶以最簡便的方式獲取古籍數據,標準化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建設需要采用國內外通用的數據格式標準、協議系統等。
2.數據庫著錄標準
首先,在對古籍數字化進行研究時,通常利用善本實現這一轉變。但將不同版本的古籍進行對比時,通常選用未被采錄的版本信息,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參考。其次,若對已經錄入過系統的古籍進行二次整理、對比,在錄入過程中不能損壞古籍書原有的批注等內容,同時還要通過數字化系統為讀者呈現統一圖書不同版本的異同,如版本類型、刻工姓名、卷款等,讓讀者對本書的整理過程及詳細情況更加了解。深度的標引是古籍數字化處理的重中之重。任何帶有學術信息的關鍵詞都要在標引過程中引起注意。當然,這里所說的學術信息并不僅僅包括書籍相關知識,還包括人們十分熟悉的書籍人物、典故等。當然,在檢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同書異名、同一作者不同落款的情況,此時可適當借鑒傳統文件整理所使用的權威檔、主體規范檔等基礎方法提高關鍵詞的規范控制程度。最后,古籍數字化整理需要格外注意文件格式的標準化,一般來說,古籍書籍的格式與常見各類文檔的格式相同,但也包含部分并不常見的檢索格式。不同的是,收錄進去的古籍需要通過專門的閱讀器才能進行閱讀。這樣一來,閱讀器之間的兼容性就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不利于便捷式閱讀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多數圖書的收錄采用的是圖片格式,同樣不利于讀者資料的提取。基于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版權保護和便利使用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
四、數字環境下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措施
圖書館整理收集古籍,對于文化傳承、古籍保護以及圖書館自身的發展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許多古籍歷經千百年歷史,變得脆弱不堪,對于圖書館的整理保護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一般情況下,古籍難以被群眾所接觸,即使專家、學者也無法時時刻刻拿著古籍原本進行研究,但這顯然不符合圖書館自身文化集散職能。因此,在數字環境下,利用信息技術保護古籍顯然是十分必要的。為了進一步落實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內容,實現數字化古籍整理保護平臺建設目標,應該積極采取以下措施,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
1.標準化加工
古籍內容數量大、種類多,在錄入數據庫過程中,如果不將其標準化處理,將會導致數據庫系統內容混亂,難以進行查閱與加工。因此,在整理保護過程中,要建立標準化加工策略,既尊重其原有價值,又能夠實現規范、實用、開放的系統管理目標。在古籍資料數據轉化時,主要需要確定以下標準:
(1)圖片解析度:圖片解析度越高,越能夠保存古籍原本價值,便于專家、學者對其細節進行研究,但與此同時也會占用較大存儲空間,增加數據庫運行負擔,圖書館要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圖片解析度。以上海圖書館為例,該圖書館目前使用的圖像存儲格式依然為TIFF的黑白圖像,同時結合JPEG的彩色圖像形式共同存儲。這樣的收集方式既符合古籍的文化氣質,又不至于使開發失真率升高,壓縮比也會保持在相對平衡的范圍內。
(2)數據格式:圖書館對古籍的價值進行分類,并根據價值大小選擇對應數據轉化方式,甚至聯合使用部分數據轉化方式,滿足不同價值古籍的存儲需求。
2.系統研發
古籍在文字上與今天有很大差異性,因此在對部分古籍進行檢索與管理過程中,存在著文字識別障礙,經常會出現錯檢、漏檢的現象。截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技術能夠對手寫或木刻的古籍進行準確辨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導致的語義切分、別稱的不同同樣會導致漏檢或多檢現象。因此,圖書館應該繼續加大平臺建設研究,聘請專業技術團隊,進行系統聯合研發,擴大古籍檢索與管理的范圍。通過整合圖書館內部,相關研究機構或高校等資源,鼓勵多方共同參與到古籍數據庫建設過程中來,提高古籍資源檢索的兼容性同時為讀者的檢索提供便利,有效減少古籍數字化發展所帶來的文字識別障礙。圖書館內部,也應該加大電子古籍書庫的管理人員培訓,投入一定研發資金,制定針對性研發計劃,推動系統研發工作的開展。
3.合作編目
針對古籍整理保護數字化發展需求,圖書館應該與各方加強聯系,針對中國古籍書庫編目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對于古籍著錄規則、收錄類型、分類方式、中文內碼等多項內容進行合作編目,提升系統建設規范性,現有古籍著錄規定主要有《古籍著錄規則(GB/T3792.7-2009)等》,但應用效果極為有限,尚無法完全解決著錄過程中的所有問題,仍然需要各圖書館之間相互交流,加強合作編目工作。2000年開始部分高校開始陸續采用CALIS進行著錄古籍,但適用范圍有限,僅對成員館有實際效果,古籍聯機編目可借鑒這一做法進一步增加成員館的建立,注重公共圖書館的吸收。
4.制定適合古籍的元數據標準
隨著國家對于傳統文化重視力度的不斷加強,古籍文獻在數字圖書館中所占地位越來越重要。與館藏古籍數字化相比,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更需要檢索功能的實現。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數據庫信息檢索不斷完善。元數據是描述館藏古籍屬性的詞語,館藏古籍元數據的建立有助于數據庫檢索、管理與分析功能的完善。因此,館藏古籍的數字化建設更加強調數字系統的網絡化與數字化。相關工作人員除了要對古籍本身進行數字化管理以外,還需要完善書目信息并完成信息組織的建立,為讀者提供更加方便的檢索途徑。古籍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物,是十分珍貴的圖書館文獻,要想充分發揮數字環境在古籍整理與利用方面優勢,就需要對元數據發展及元數據與古籍之間的關系引起重視。我國在數字圖書館元數據領域做出嘗試且取得良好效果的為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該圖書館在數字環境建設過程中除使用先進網絡技術外,還利用通用網絡傳輸語言XML進行編目。這樣一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將不再需要安裝任何軟件就可以輕松實現WEB界面的聯機編目。該圖書館數字管理系統的建立在圖文管理方面的功能是十分強大的,為目錄、圖像、全文之間的連接與管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MARC格式的定長字段在此系統中也得到了簡化,編目界面更加簡潔,有助于專業編目員與非專業編目員的共同工作。此外,該系統為檢索而用的字段主要包括主題與分類兩種,大大提高了著錄與檢索的結合程度。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古籍整理保護對于圖書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保障其文化價值,滿足群眾與專家文化探究需求。在古籍整理保護過程中,圖書館要認識到古籍保護過程中的應用與保護需求,既要對古籍進行保護,也要開發其文化價值。在數字環境下,圖書館進行古籍保護工作,應該將信息技術納入其中,構建古籍資料數據庫,并加強檢索、分類、整理等多項內容建設,提升圖書館古籍管理水平。文章中針對古籍保護需求,列舉了信息化古籍管理措施,圖書館在管理借鑒過程中,要結合各館實際情況,調整信息化古籍整理保護策略,滿足圖書館古籍管理需求。
參考文獻:
[1]樊虹燕.圖書館古籍整理工作分析[J].才智,2019
[2]楊晚潛.圖書館古籍文獻的收藏和整理[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9
[3]蘇永健,段曉春.館藏線裝古籍整理與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4]李建勛.江門市五邑圖書館館藏清代古籍和民國文獻整理開發[J].長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5]尹光華.圖書館古籍整理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
[6]黃 佩.圖書館古籍整理的策略探討 ——以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為例[J].科技視界,2018
[7]張艷輝.淺談圖書館古籍整理的原則與方法[J].數字化用戶,2018
[8]趙 娜.數字環境下圖書館的古籍整理與保護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
[9]樊虹燕,潘旭輝.試析數字環境下古籍整理范式的傳承與拓新[J].東方收藏,2018
(作者單位:鹽城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