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他在佛教修養方面頗有心得,各種經書看了不少,近現代的大德,他也都信仰過、學習過。之前,他曾多次跟我說過活在當下的快樂。然而,前不久,他突然感覺自己的心很亂,有時心跳一分鐘一百多下,到了晚上沒法睡覺,也不敢睡覺,怕有生命危險。他去醫院查了查,醫生給開了藥。他仍很恐懼,向我請教。
我就笑了,說你不是會念佛嗎?他說念了心也狂跳。我說你不是讀了很多書嗎?你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呀,他說一下子也不知道怎樣做。我就說“當下”呀,不要想別的。他想了想,說做不到。一個人,如果學東西沒真正學到本質,遇到困擾時,有可能就是花拳繡腿。這個年輕人就是如此。
我對這種狀態還是有一點了解的,于是幫他梳理了一下。他隱蔽的問題是最近突然出現了人際關系上的問題:和領導關系緊張了,內心有了莫名的焦慮。在和我對話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內心的焦慮有多嚴重,一旦把問題厘清了,才發現這件事在他心頭有那么大的負能量。在我指出他焦慮的原因后,他明白了。一旦看清這一點,他發現自己的心率趨于正常了。
我告訴他,直面自己的心靈,發現自己心中不寧的問題,并放下錯誤觀念的執著,從而解決問題,這就是佛法說的“當下”。
舉這個例子是什么意思呢?朋友們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來領會。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總有一些事在糾纏著我們,當那些糾纏我們的事情占據心頭時,“活在當下”的說法就顯得很無力。你說,我要專心吃飯,享受吃飯的快樂;我要帶小孩散步,體會帶小孩的快樂——實際上做不到,因為有煩惱糾結于心。所以,即使你懂得一些關于“當下”的修為技術,此時也不起作用了。比如怎樣集中注意力了,怎樣剪斷前思后想了,怎樣不要想昨天,也不要想明天了,都做不到!因為糾結的能量很大,就好像你突然遇到一件使你感覺特別緊張、特別危險的事,你吃飯散步還“當下”得了嗎?
所以,要善于真正活在當下,有一個更深刻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一般的心靈修為技術。是什么呢?有人說,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不離自性。這句話是真諦,但如果不結合下面的內容,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句空話。當一個普通人遇到特別糾結的問題時,如果你不清楚這個問題,你已經被這個問題控制了。這時候一切回避糾結、不涉及問題的說法,都是花拳繡腿,不解決問題。不信,你可以自己去體會。而不去正面解決問題,就做不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做不到“當下”。
人要在當下很好地活著,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直面當下的心靈。要不然,你的“當下”很有可能是虛假的,你工作上特別困擾,干不下去,或在感情上有件事糾結于心——你卻對自己說:只管當下吧。這跟沒說一樣。千萬不要相信那些空洞的說教,沒用!如果你不敢直視自己的心靈,把一切有問題的事情都掩蓋起來,無視它們,以為在寺廟里住個兩天就解決問題了——這只是把那個問題埋藏得更深了,使其更隱蔽了;表面上,你可能覺察不到它了,可它的反作用更大了。
所以,我們要直面當下的自己,直視自己的心靈,要知道自己當下的心靈狀態是什么樣子。不明白這一點,一切有關“當下”的修為都是表面文章,不解決問題。所以,有時候我們體會不到當下的快樂,就是因為你心頭糾結著一些問題,但你沒有直面它,也沒解決它,因此也沒有真正放下它。
希望朋友們學會一種直面心靈的生活智慧,要清楚自己當下心頭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如果你達到一定水平,還能知道第二、第三個問題是什么。這才是非常智慧、非常必要、非常實際的修為。不管有多少問題,你可以梳理一下,有一件大事肯定占據在你心頭第一位,那么,它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快要畢業的大學生,對畢業讀不讀研、找不找工作可能是第一位的;談婚論嫁的年輕人,婚姻對象可能是第一位的;有了孩子的家長,孩子若成為問題孩子,對家長來說解決孩子的問題可能是第一位的。相比起這些,其他事情與問題都可能是第二位的。這就是按問題的輕重次序排隊,它讓你陡然明白自己當下的人生任務。
你要清楚心頭前三位的大事是什么,梳理一下這些糾結于心的大事,正視它們,才能不莫名地煩惱和焦慮。此外,糾結你的事情,不僅有輕重之分,還有急緩之別。可能你最近的一件大事是解決職場問題,但突然小孩生病,發高燒。那么,職場問題是長期的,小孩生病是短期的,那么,小孩生病就自然成為這兩天最急的事情。
一旦明白了這些,直面當下的自己,一些無謂的煩惱,該放下的也就可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