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余 胡睿彬
蘭州大學
《蝴蝶》鋼琴套曲的誕生,使人們意識到鋼琴獨特的內容題材與音樂相結合,帶給人們一種全新的感受和表現方式。舒曼在音樂中融入浪漫主義文學,以其自由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打破了古典主義形式,更加注重內心的追尋,將情感融入其中,把個人特征以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完美的呈現出來。他在鋼琴套曲的創(chuàng)作上,為鍵盤音樂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第一首《化妝舞會》采用3/4強弱弱的特性浮現出一場舞會的場面,這首樂曲中分為兩句,第一句從p開始的八度彈奏出輕盈舞會的場面,第二小分句繼續(xù)從p漸強到f就像蝴蝶一口氣飛上去,最后一個二分音符加重音給人一種穩(wěn)定的感受。第二句八度的跳音和二分音符的重音組合表現出蝴蝶輕快愉快的飛舞般的感覺,后半句,可以稍作漸慢形成意猶未盡的狀態(tài)。
第二首《巴爾特》巴爾特是一位夢想家。從ff低音區(qū)開始的強有力的4小節(jié)指引,引出樂曲的主題,緊接著第5小節(jié)降A大調輕巧歡快的兩句主題,又有著明顯的情緒變化。用指尖來控制力度的變化,使每個音在pp的情況下都彈實。
第三首《烏爾特》烏爾特是一位實干家。左手強頓音開始第一句,有一種腳踏實地之特點,第二句右手八度音在高音區(qū)繼續(xù)強奏出主旋律音。最后一句的結尾處作一個漸慢漸弱的處理,描繪出烏爾特實干家的形象。
第四首《假面》3/8拍,第一段和第三段用八度的音奏出愉快的假面舞會場景,在彈奏八度的音是要注意小拇指的音色,仿佛小拇指鑲了金邊一樣小心精致的彈出高聲部。第二段用一個輕巧漸快的兩個小短句奏出當然場面的熱鬧與激情。
第五首《維娜》,這是一首有明顯波羅乃茲風格的舞曲,這首樂曲分為3個聲部,每個聲部都有不同的音色。高聲部音色安靜飽滿;中聲部輕盈靈活;低聲部奏出歌唱性男低音。三個聲部的配合,組成完美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六首《烏爾特之舞》,與第三首相比同樣是描繪了烏爾特這位實干家的形象。節(jié)奏強烈形象鮮明。最后一段,右手用琶音奏出,雖然是sf,但要表現出烏爾特的特別之處,要彈出輕快的特征。
第七首《交換假面》,在舞會上兄弟倆互換了下舞蹈服來與維娜跳舞。第一句從pp開始,靜謐的雙手配合,形成優(yōu)美的舞步。第二部分層次分明,讓我們靜靜享受簡單優(yōu)美的舞姿。
第八首《招供》整首曲子重點是強音節(jié)奏的突出體現場面的威懾力。第二段降D大調變成明亮的蘭特拉舞曲,節(jié)奏感依舊明確。
第九首《憤怒》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為前8小節(jié),右手旋律體現焦躁不安的心情,左手穩(wěn)定的節(jié)奏型又體現按耐不住。第二段為激烈的狀態(tài),每個音之間密切關聯,在緊湊的音型下又要將三個聲部分工明確。
第十首《卸裝》第一段注重厚重飽滿的和聲效果,貼鍵彈奏,使得聲音更加清晰。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的情感形成對比,由pp轉換到ff,彈奏時注意情感表達。
第十一首《急忙》與第五首相比就節(jié)奏型來看同樣有著波羅乃茲舞曲風格。從輕奏進入主題,描繪了熱鬧的波蘭舞場面。
第十二首《終場與踏上歸途的弟兄們》屬于即終場。第一段是從古代時候所流傳的《祖父之舞》的舞曲,這是在當時的舞會上一定會演奏的樂曲。第二段再現第一首樂曲的主題,有著首尾呼應效果。結尾處它以兩小節(jié)為一組,每一組都依次減少一個最上面的音,最后重復同樣的音,仿佛鐘聲一樣來結束整個舞會。
舒曼《蝴蝶》在演奏中要表現出浪漫主義時期體現個性與情感的表達。首先以速度為基準,每一個小樂曲之間都有著不同的速度變換,有時在樂曲自我之間也有情緒變化這則有速度來表達;其次是音色的變化,這是表現情緒變化的又一直接方式,在每個情緒變化時,要掌控好音色的變化是一個難點。
音色可以直觀影響聽眾的感受,在演奏舒曼《蝴蝶》這一作品時,更要注重這一特性。每一個人物在一個情景下,是一種特定的音色;每一個人物在一種心情下,是一種特定的音色。比如第三首描寫的是烏爾特是一位實干家,在演奏時就要注意它音色中堅定的信念和讓人信服的力量感;而在第六首結尾處又展現出實干家烏爾特跳舞的場面,在彈奏時又會變化音色即音色變化強中又帶有輕巧。
舒曼創(chuàng)作的鋼琴小品《蝴蝶》則是鋼琴藝術史上的第一首鋼琴套曲。這首作品就像蝴蝶一樣,個性自由,時而溫柔,時而直率。所以在演奏這首作品的同時,一定要注重音色和情感的表達,刻畫人物的形象和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