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中國畫是一種具有哲學性、精神性的藝術形式,在不斷的發展中受到中華傳統儒家、道家、佛家帝鄉的影響,其中,元代很多的山水畫家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更多強調精神的超脫和釋放。所謂繪畫的最高境界,不僅是畫家對客觀對象的摹寫,還是畫家以自身的精神去創造物象并表達內心的真實寫照,最終都崇尚一個“意” 字。所謂崇尚意境一說,它又是相對而言的,元朝建立之前,眾多士大夫在茶余飯后空閑的時候吟詩作畫,事實上他們主要是為了從繁忙勞累的公務和生活當中解脫出來,那是一種在工作之外的放松和修養,即修身養性。但是在被蒙古統治之后,國情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尤其是元初時期,文人們不再以入仕途為抱負,文人畫家們也基本不會以繪畫謀生計,這個時期的繪畫便開始相對純粹,他們開始完完全全地投入了精神世界的追求中。畫家黃公望,出生于南宋咸淳年間,當時政權已十分腐朽,再加上奸臣肆意謀權,不久后,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通過征伐,建立了自漢唐以來規模空前的國家。元朝的統治在得到鞏固后,由于民族關系復雜,元代貴族當權后并未采取科舉制度,而是建立了等級森嚴的制度,不同等級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地位不同,其中蒙古人地位最高,漢人地位最低,根本沒有絲毫的政治權力,所以他們都呈現閑逸、苦悶和悲涼的精神狀態。與此同時,全真教興起,道家的隱逸思想也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寄托,文人畫家們開始通過創作書畫來抒發內心壓抑許久的情感。元文人畫家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終日繪事。最終都是為了追求一個 “逸” 字,所謂 “逸” 就是需要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去看問題,包括畫者的人生態度、修養和性格,以及筆墨技法等方面。有人說,最典型的元代繪畫作品,是滲透著道教精神和意象的逸品。
黃公望,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大癡道人,又號一峰道人,與吳鎮、倪瓚、王蒙并稱為 “元四家”,師承趙孟頫、巨然。黃公望生于江蘇常熟,后因家境貧窮過繼給永嘉黃氏為嗣,遂改姓為黃。黃公望一生曲折重重,中年遭受牽連含冤入獄,出獄之時已年近五十,后隨趙孟頫學畫,這一遭遇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也以此為契機開創了他的繪畫道路。黃公望早年做過小吏,但未能升官,反而慘遭入獄。他出獄后心情極其苦悶,于是加入全真教道門,五十歲左右開始專心于山水畫研究和宗教修煉。黃公望崇尚以古為師,主要以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等為師,尤其宗法董源、李成二家。他的山水學習并沒有狹隘地選擇一家,而是廣泛吸收各種不同的營養,最終才有了開創一家之格的能力。他的畫格分為淺絳和水墨兩種。淺絳山水中,筆勢雄偉,素雅清淡;而水墨山水中則皴紋極少,筆墨尤為簡遠。現存的繪畫代表作有《九峰雪霽圖》《天池石壁圖》《丹崖玉樹圖》和《富春山居圖》等。他還撰寫了著名畫論《寫山水訣》,在總結前人山水畫經驗的基礎上,融合了自己創作時的心得體會,感悟深刻且見解獨到。該卷有三十二則,每則都言簡意賅、論述精辟,準確論述了山水樹石的筆墨著色、章法布局、風格氣韻。黃公望藝術創作徹底變革了南宋院體畫陳陳相因的積習,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元代繪畫藝術新風貌的轉變。
1. 理、趣、韻的結合
黃公望在著作《寫山水訣》中主張繪畫要理、趣和韻兼備,又要求作品“邪”“俗”“甜”和“賴”全無。明代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對這四個字也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所謂“邪”,指的是“筆端錯雜,妄生枝節,不理陰陽,不辨清濁”;所謂“俗”,指的是“不韻”;所謂“甜”,指的是“結構初安,生趣不足,功愈到而格愈卑”;所謂“賴”,指的是“暗中依賴”。如此看來,“邪”是不合理法的,“俗” 是沒有士人家風的,“甜”是缺少意趣的,而“賴”指的是泥古不變,只會咀嚼古人咀嚼過的東西,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為了讓繪畫創作“理”“趣”和“韻”兼備,黃公望首先非常重視畫家熔鑄繪畫對象時所產生的主觀作用;其次,重視畫家創作時的激情,即所謂“興”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再者,他還強調畫家的寬廣胸襟和眼界對繪畫創作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2. 繪畫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神體系之一,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藝術內在特質和藝術風格走勢。道家的哲學思想在中國藝術歷史中占據著數一數二的位置。元代時期,全真教的出現,使得隱逸思想成為文人畫家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在眾多元代文人畫家中,將道家思想與中國繪畫融合最深入且最出色的當屬 “元四家”,即黃公望、吳鎮、倪瓚和王蒙。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在五十多歲加入全真教,全心修煉,體悟道家思想真諦的同時寄情于藝術創作,黃公望運用筆墨技法來抒發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并本著清靜無為的虔誠心態進行了山水畫的創作。
道家認為大自然所呈現的靈動性就是對自然之道的完美闡述。在中華傳統山水畫創作之中,黃公望根據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態來尋求宇宙精神的真正本質和生命所傳達的意義,實際上也是他對道家思想的一種修行與頓悟。而在道家的哲學思想意識里,必須對自然之道有更加深入的體悟,才能完成對自我的超越,從而達到超脫的精神境界。黃公望的藝術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全真教的影響,他只求本真,并追求超然物外。全真教則是尋求 “真” 的宗教,“全真” 意為 “去除虛妄,獨全其真”。黃公望作為一位虔誠的道教信徒,他的山水畫中多有仙境的表現,例如《九珠峰翠圖》《仙山圖》。道家思想提倡 “見素抱樸” 的主張和樸素、自然的審美意趣。
中國畫有留白的技法,用它來營造出畫面的虛實與意境,畫中的空白在作品中也并不是毫無形態的、空洞的,它代表的是流動的氣息和生命的律動。而留白技法在《富春山居圖》中尤為常見。《富春山居圖》主要描繪了浙江富春一帶的秀麗風光,整幅長卷極盡變化,以淺絳墨色完成,畫面中呈現出了平淡天真的文人意趣。道家精神很注重 “留白”,提出了唯虛才足以致靜,虛則是空。《富春山居圖》作為黃公望最典型的繪畫作品,整幅畫面中的筆墨技法熟練、變化多端,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在道家抱樸守真、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背景下,運用了獨特的筆墨技法,從而達到了山水畫史上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3. 獨特的審美情趣
黃公望開創了淺絳山水的新形式,創作了很多境界闊大、逸筆天成、別有韻味的經典繪畫作品,總體都體現了文人畫蕭索、平淡、天真的審美境界。同時在他的作品中都散發出淡簡、空靈的藝術境界,也折射出他獨特的審美傾向。黃公望審美觀的形成和他所處的特殊社會背景密不可分。由于元代社會中存在著眾多心態消極且隱居不仕的文人畫家,而且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書法、繪畫便成為他們寄托情感、抒發胸臆的主要途徑。元代初期,加入全真教后黃公望對現實社會的榮辱得失全然不顧,內心變得越發平靜且淡泊灑脫。而這些也都在他的繪畫作品中有所表現,晚年所作的《富春山居圖》中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平淡天真、隱逸自然的至高境界,這種文人畫的審美情趣更是受到了后人的極力推崇。
畫家黃公望作為 “元四家” 之首,不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紀元,同時將文人畫推向了時代的高峰。黃公望的藝術擁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與感召力,明清兩代的山水畫壇也幾乎為黃公望所壟斷,知名畫家和無名畫家大多臨摹過他的作品,其中就有沈周、文徵明、唐寅、陳繼儒、“四王”、吳歷等人。黃公望還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加以總結,整理出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寫山水訣》,這便讓初學者能通過自學來獲得山水畫創作的方法。總之,元朝之后凡有山水畫的地方,皆受到過黃公望的影響,可以說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影響力極高的一位畫家,他給后世留下的繪畫與論著以及他的繪畫思想,都成為美術史上最為珍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