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蘇雅 徐 丹 王伊男 王 聰 *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49)1
(北京科普發展中心,北京 100101)2
科學傳播事業的繁榮和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支大規模的、高水平的優秀科學傳播人才隊伍,如何吸引和留住現有優秀人才也因此成了科學傳播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
目前,關于科學傳播人員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有限,且已有研究大多基于某一類科學傳播人員的狀況開展分析研究,如健康傳播人才[1]、氣象傳播人才[2]、高校科普人才[3]等。只有少數的幾位學者,如鄭念、任福君等從科學傳播人員的發展歷程[4]、科普人才培養[5]等方面,將科學傳播人才看作一個整體,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分析與研究。在專門探討如何吸引和留住科學傳播人才方面,目前相關的研究較少,其中呂俊在其博士論文中從求職者視角出發,探討了科普組織的吸引力及其影響機制,研究認為科普組織的吸引力涉及福利待遇、工資水平、績效報酬、晉升等[6]。丁坤善則在研究中指出,由于職稱與收入、福利等關乎切身利益的內容直接相關,因此一直以來是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關注的重點[7]。鄭念認為,設立科學傳播職稱順應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真正體現了廣大科普工作者的心聲,能夠極大地促進北京市甚至全國科普事業的不斷發展[8]。閆貴福則認為,設立科學傳播職稱的深遠意義,一方面,體現在為專職人員建立了專門的職稱評定渠道;另一方面,也為有可能參與科普的其他人才搭建了能夠得到社會認可的平臺,從而有助于建設高素質的科普人才隊伍[9]。雖然已有研究已經關注到了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但一般以評論或研究展望的形式出現,較少將其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且沒有關注其對不同人群而言重要性上存在的差別。
我國科學傳播人才隊伍面臨一系列問題,如收入缺乏吸引力、職稱晉升困難、職業發展前景模糊、職業認同感不足等。其中,職稱評價問題是與一系列其他問題均有關聯的、更加根本性的問題。
尤其對于事業單位的科學傳播人員來說,職稱與職位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因此與收入、晉升,以及其他方面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此外,職稱代表著一種對專業技術水平的社會認同,因此,職稱與職業發展路徑和職業認同感息息相關。雖然一些科學傳播人員可以申報其他職稱系列,但往往存在晉升渠道不暢或者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一方面,如文博、工程師、經濟師系列與科學傳播的工作內容差別較大,進而可能引起職稱與崗位之間的錯位,影響聘任工作[10];另一方面,其他職稱系列在評價過程中,往往設定一系列符合本領域但是不適合科學傳播人員情況的要求,如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期刊等級等,這使得不少具有較高水平的科學傳播從業人員無法獲得更高一級的職稱。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傳播領域很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從而影響科學傳播事業的整體水平??梢哉f,長期以來制約我國科學傳播人才隊伍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晉升渠道不暢通,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系列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新嘗試,也有可能是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最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本研究以北京地區事業單位科學傳播人員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探究設定科學傳播職稱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有效性,并關注其與其他措施在不同群體中重要性排序上的差異。
之所以選擇以北京地區的科學傳播人員為研究對象,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北京是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和科普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其科普能力發展指數常年位居全國第一,遠超全國水平[11]。北京地區科普事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大量科學傳播人員的參與,“據統計,北京市有科學傳播和科普專業技術人員5萬余人?!盵8]其二,2019年北京率先啟動了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評價工作,這是對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的有益探索[7],也為全國科學傳播人才隊伍建設起到了示范與引領作用。也就是說,北京地區的科學傳播人員不僅體量較大,而且是較早一批有可能參與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評價過程的群體,同時,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是最關注職稱問題的群體,因此,北京地區事業單位的科學傳播人員不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看法和判斷對了解吸引和留住科學傳播人才的重要措施以及設定科學傳播專業職稱的相對重要性有較好的借鑒作用。本研究中的科學傳播人員是指在事業單位中從事內容創作類、媒介傳播類、管理類、研究類、產品設計類等與科學傳播相關工作的人員。
根據科普工作一般統計要求,超過全部工作時間60%及以上可視為專職科學傳播人員。本次問卷調查共有192人參與作答,其中,專職科學傳播人員占58.85%,兼職人員占41.15%。也就是說,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專職科學傳播人員和兼職科學傳播人員的整體情況。
在年齡方面,被調查者主要分布在21~50歲,正是科學傳播事業中的骨干力量。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31~40歲的區間段(59.90%),之后是41~50歲的區間段(19.79%)。在性別方面,男女比例基本相當,其中女性稍多(60.42%)。
在學歷與學位方面,被調查者的學歷基本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大學本科學歷的占比最大(41.15%),其次是碩士研究生(30.73%)和博士研究生(25.52%)。大部分被調查者為學士及以上學位,其中學士(30.21%)和碩士(32.81%)比較普遍,博士所占比例約為25.52%。總體看來,被調查者最高學位的專業以工學(23.44%)和理學(22.4%)為主,有近一半具有科學技術類的教育背景??梢哉f,本次調研的對象具有學歷較高和科學素養較高的特點。
在崗位類別方面,被調查者廣泛分布于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工勤技能崗位、本單位根據需要特別設定的崗位。其中,分布于專業技術崗位的被調查者最多,占比達58.85%(見圖1)。

圖1 被調查者的崗位類別分布
在工作內容方面,從事內容創作類工作(52.60%)、管理類工作(51.56%)、媒介傳播類工作(40.10%)的人員最多,其次是研究類工作(33.33%)、產品設計類工作(21.35%)。近一半的被調查者已經從事科學傳播工作5年及以上(46.88%),其次是從業3~5年(14.06%)、1~2年(17.19%)、不到 1年(11.46%)、2~3年(10.42%)。在選擇科學傳播工作的原因方面,有78.65%的調查者認為這是“工作職責的一部分”,53.13%的被調查者則是出于“個人興趣”,即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都可能吸引人才加入科學傳播工作中。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廣泛分布于各個不同的年齡段、工作年限階段和工作內容中,既包括科普專職人員,又包括科普兼職人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北京地區事業單位中的科學傳播人員。
由于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的待遇與專業技術職稱的關聯相對來說更加緊密,因此本研究特別關注了在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評價工作開展之前,科學傳播人員具體的職稱系列與級別的分布情況。研究顯示,在專業技術崗位上的被調查者中,獲得中級崗位的人員占比最大(40.71%),其次為高級崗位(31.86%)(見圖2)。也就是說,被調查的科學傳播人員以中高級為主,其職稱系列主要分布在科學研究系列(26.55%)和工程技術系列(15.93%)。

圖2 專業技術崗位的職稱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結果顯示,現有的職稱涉及類別多種多樣,包括科學研究系列、工程技術系列、實驗人員系列、出版編輯系列、翻譯系列等(見圖3),甚至仍有11.5%在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工作的被調查者沒有職稱系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科學傳播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專業職稱設置不合理的問題。

圖3 專業技術崗位的職稱系列分布
整體的職業前景和科學傳播工作本身的吸引力是提升科學傳播領域人才吸引力水平的關鍵,也是影響已有從業人員是否繼續留在該領域中的重要的因素。從研究結果來看,有95.31%的人表示會繼續參與科學傳播工作,僅有3.13%的人表示不確定,空項占1.56%,沒有被調查者選擇不會繼續參與科學傳播工作。也就是說,該領域對科學傳播人員來說具有較好的吸引力。其中,“國家越來越重視科學傳播,科學傳播會是一個很有發展的領域”(43.48%)是影響其繼續從業意愿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科學傳播本身比較有趣”(22.83%)和“喜歡與科學傳播相關的工作的氛圍或方式”(22.28%)(見圖4)。

圖4 影響繼續從業意愿的因素
從吸引人才的角度來看,“設定面向科學傳播工作的專業技術職稱”(62.5%)被認為是除“增加收入”(67.38%)之外最有效的方式,其次“提高科學傳播相關行業的社會聲望”(52.60%)、“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52.60%)、“提供更多樣的參與科學傳播的機會”(52.08%)等也被認為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方式。雖然“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也屬于通過職稱吸引人才的方式,但更多的被調查者認同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更有效(見圖5)。

圖5 吸引人才的有效措施
而從留住人才的角度來看,“設定面向科學傳播工作的專業技術職稱”(60.42%)被視為除增加收入(81.25%)之外最重要的措施。也有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提高科學傳播相關行業的社會聲望”(54.69%)和“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55.21%)在留住科學傳播人才方面同樣有效。同樣作為通過職稱留住人才的方式,與“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相比,更多的被調查者認同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的方式(見圖6)。

圖6 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
調查結果顯示,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舉措,但不同類型的被調查者對設定科學傳播職稱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性排序上存在差異,其中年齡和從業時間是影響其判斷的重要因素。
2.4.1 設定科學傳播職稱作為吸引人才的措施
在吸引人才方面,各個群體都認為設定科學傳播職稱的方式要比調整已有的職稱評價體系(“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更有效。
具體來看,51~60歲以及31~40歲的被調查者認為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是最有效的措施,41~50 歲 的被調查者認為其是除“增加收入”之外最有效的方式,而21~30歲的年輕群體卻認為“提供更多樣的參與科學傳播的機會”是除“增加收入”之外最有效的方式(見表1)。

表1 年齡與吸引人才最有效措施的交叉分析
2.4.2 設定科學傳播職稱作為留住人才的措施
在留住人才方面,51~60歲的被調查者認為“設定面向科學傳播工作的專業技術職稱”和“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是最有效的措施,31~40歲的被調查者認為“設定面向科學傳播工作的專業技術職稱”是除“增加收入”之外最有效的方式。對41~50歲的被調查者而言,“設定面向科學傳播工作的專業技術職稱”“提高科學傳播相關行業的社會聲望”“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三種措施都是“增加收入”之外最有效的措施,但21~30歲的年輕群體則認為“提高科學傳播相關行業的社會聲望”和“提供更多樣的參與科學傳播的機會”是除“增加收入”之外最有效的方式(見表2)。

表2 年齡與留住人才最有效措施的交叉分析
此外,從業時間長短對科學傳播人員判斷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是否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上具有顯著性影響。具體來說,從業時間超過5年和從業時間為3~5年的人員更認同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見表3)。

表3 從業時間與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有效性對的卡方分析
本研究基于192份來自于北京地區事業單位中科學傳播人員的問卷,關注了其職稱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在吸引與留住科學傳播人才方面的有效性。
在職稱現狀方面,被調查者的職稱系列分布廣泛,其中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是最重要的兩個。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1.5%在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工作的被調查者沒有職稱系列。
無論是作為吸引人才還是留住人才的措施,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都被認為是除“增加收入”之外最有效的措施,但年齡和從業時間會影響其重要性的排序。如在吸引人才的措施方面,51~60歲以及31~40歲的被調查者認為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是最有效的措施。而在留住人才的措施方面,51~60歲的被調查者認為設定科學傳播職稱和“在評定其他職稱時,參與科學傳播工作能夠成為加分項”是最有效的措施。此外,從業時間長短對科學傳播人員判斷科學傳播職稱是留住人才有效措施方面具有顯著性影響。具體而言,從業時間超過5年和從業時間為3(包括)~5年的人員更認同設定科學傳播職稱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
與調整已有職稱體系相比,被調查者更認同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具體而言,作為吸引人才的措施,各個年齡段的被調查者都更認同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的方式;作為留住人才的措施,31~40歲的被調查者更認同設定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的方式,其他年齡段的被調查者則認為兩者都很重要。
綜上所述,設定專門科學傳播職稱在整體上被認為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并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已有職稱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北京已經秉承著“干什么,評什么”的理念,率先設定了科學傳播職稱,并于2019年嘗試開展了高級職稱的評價工作。專門的職稱一方面代表著科學傳播工作本身已經成為一項有別于一般性工作的專業性職業,從而有利于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同感,如在本次職稱評價中獲得高級職稱的一位人士提到,獲得專門的科學傳播職稱代表著“搞科普也可以是高水平的專家”[12]。另一方面,專門的職稱又代表著一種社會體制上的認可,如一位獲得了副高級職稱的科學傳播從業人員在訪談中提到,專門的科普職稱代表著社會的肯定。另一位科學傳播從業人員提到,獲得專業職稱可以幫助她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對方更多的尊重,從而使合作更加順利 。
當然,設定科學傳播職稱系列目前仍處于試點階段,其指標體系的設置和組織過程仍存在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如可以考慮將以新媒體為載體的科學傳播成果納入代表作的范圍,并考察其科學傳播效果,從而更好地體現“干什么,評什么”的理念。此外,目前科學傳播職稱試點工作只在北京與附近地區開展,在向其他?。ㄗ灾螀^、直轄市)推廣的過程中,應注意結合當地地域與科學傳播發展特點,在評定過程中適當調整評價標準和組織過程,如采用線上提交方式完成申請材料確認過程、建立全國評審專家資源庫、線上線下傳播效果聯動評價等方式完成評審過程。
與此同時,人們還應該意識到,科學傳播職稱系列的設定并不能解決科學傳播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僅僅是推動科學傳播事業不斷穩定向前發展的一種新嘗試。此外,還需要尊重不同從業者群體之間的需求差異,配合其他政策措施,如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如在其他職稱系列評價指標體系中增加參與科學傳播工作的要求,又如加強宣傳,提高科學傳播行業的整體社會聲望等,從而更全面地提高科學傳播從業人員對科學傳播職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發展和壯大科學傳播專業人才隊伍,促進我國科學傳播事業蓬勃發展。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問卷數量比較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地區事業單位從事科學傳播的人員的現狀,不具備更廣泛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