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
近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全國上下引起強烈反響。各地認真學習領會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紛紛采取有效舉措,倡導節儉之風,反對鋪張浪費,打響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糧食保衛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的餐飲、烹飪類協會發出倡議,號召全行業一致行動,努力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飯店協會、全國工商聯餐飲業委員會,以及全國婦聯等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也發布了相關倡議。
習總書記對糧食問題的關注,不僅是基于對國內現實的清醒認識,更出于對國際形勢的科學分析和準確判斷。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等多種安全威脅。但沒有一種威脅,比糧食危機對人類威脅更大。糧食問題一直是困擾世界的一大難題。特別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際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在一些國家宣布禁止或減緩糧食出口的同時,許多糧食進口國宣布儲備告急,全球糧食安全及短缺問題更加嚴峻。聯合國7月13日發布的《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今年全球將新增1.3億饑餓人口,全世界75億多人口中,將有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
舌尖上的節約或浪費,不僅體現著民族素養,更關乎民族的存亡。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民以食為天。歷史上,我國就曾多次因災荒、戰亂造成的食物短缺而導致人口銳減。在當今非洲一些貧困地區,老百姓常年食不果腹,生存狀態堪憂。我國是一個糧食生產大國,更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盡管連年豐收,但每年糧食的產需缺口仍達近千萬公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管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充分,保障可靠,但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理由不保持高度警覺,務必要居安思危,切實增強憂患意識。
習總書記作出關于節約糧食的重要指示后,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大力倡導舌尖上的節約。如有些餐廳、食堂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分餐制”;有的地方協會推出了“N-1”點餐模式;河北衡水一些飯店推出了獎勵措施,鼓勵服務員在客人點菜時主動提醒適量點餐;湖南長沙一單位餐廳規定退餐所剩食物超125克者,自動刷卡1元,以此方式提醒大家“文明用餐,杜絕浪費”……
然而,“倡議”僅僅局限于“自律”層面,并非強制,因缺乏剛性往往難以形成足夠的約束力。而缺乏約束性的措施和懲戒機制,還勢必造成管理缺位,讓監管者對浪費行為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制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各地方和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糧食浪費的危害性,在行動上采取更有力的舉措,在落實上下大的力氣。既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更要以立法建立剛性約束,有效督促食物浪費行為的糾正。有獎有罰,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貪污與浪費都是極大的犯罪”;以法治規范人們的食物消費行為,方能避免“一陣風”式的短期效應,進而形成杜絕食物浪費的長效機制。